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院士被指剽窃,丑闻羞辱了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15:22 四川新闻网

  张培元

  火灾安全领域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火安全期刊》(Fire Safety Journal)近日发表主编声明,认为去年刊登在该刊上的一篇论文剽窃自日本研究者发表于两年前的论文,剽窃论文的4名作者均为安徽一所高校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其中一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愈演愈烈的学术剽窃风,波及院士这一高端层次,连丢丑也要丢向全世界。洋主编充满痛切和愤怒的声明,让人感到分外脸红——我们的学术圈到底怎么了?

  学术领域同样有“第三只手”,而且猖獗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从留美学者方舟子2000年初设立中文网络学术打假网站至今,该网站已揭发50多个“假学术”“假文凭”和学者抄袭剽窃案例。诸多重量级“抄手”的存在,岂止是搅浑学术研究这汪清水,更将“古来高士皆寂寞”的学术圈闹得鸡犬不宁。

  科学研究是一项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事业,需要以良知为基石,以诚信为坐标,以智慧为导航,以勤奋为桨舵,踏踏实实、真真切切地做人做事做学问。学术良心应该是社会良心的一个标本、一个样板、一个楷模。众多科研人员尤其是大师级的科学家,或居于社会首善地的高等院校,或居于科技人文制高点的科研机构,更应为大众提供良知示范,担当社会道德风向标。令人遗憾的是,如今却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身陷丑闻,玷污科学之名,重创学术良心,亵渎科学家称号,将学术领域弄得乌烟瘴气,使整个社会都遭受重创。

  中国是科技大国,但还不能算做科技强国。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明显加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但让人警惕的是,高端人才聚集的科技圈不乏“高端混混”,窃取他人科技成果,贪天功为己有,利用全社会对科技人才的尊重,弄虚作假捞名捞利。2004年增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曾痛斥少数人的学术道德。他披露,一些候选人被查出有剽窃论文行径而被“打下马”,有的候选人因为在自己的著作中大段引用别人的话,也被取消当选资格。造假风吹到了如此高的平台上,可见其风气之劣。

  从《火安全期刊》那措辞严厉的主编声明中,我们已再次感受到一种迫在眉睫的呼唤:对中国科技界进行门户清理,势在必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