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走进嘉兴,感受和谐新农村(本期连线 浙江嘉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00:11 人民网-华东新闻

  

走进嘉兴,感受和谐新农村(本期连线 浙江嘉兴)
市领导集体参加群众性健身活动。

  谢有定摄

走进嘉兴,感受和谐新农村(本期连线 浙江嘉兴)
嘉兴市行政中心成为新人举行婚礼的场所。嘉兴市市长陈德荣(前排中)高兴地为新人证婚并合影。

  李剑铭摄11月3日,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办公室”的报销大厅

内,从20多公里外来集镇办事的田乐村民沈叶珍将一个印着“合作医疗专用袋·田乐村”的小包递进柜台,与受理者陆月英说了声“我去镇政府办完事就过来拿钱”,就径直走出了门。

  接踵而至的是荷花村二组的袁桂珍。刚动过手术的她还有些虚弱。她把5万多元的诊疗、住院费用单据放到柜台后,自己从饮水机上取了个茶杯,放满了一杯热水,一个人坐在柜台对面的木沙发上闭目养神。

  十几分钟后,袁桂珍笑着拿到了2万多元现金。半个多小时后,沈叶珍返回报销大厅时,陆月英已经把8334元现金准备好了——这是田乐村29位农民最近10天发生的诊疗费用。

  “他们每人每年只要掏60元参加合作医疗,就能按40%左右的比例报销门诊药费、住院费用,上不封顶,基本上解决了因病致贫的问题。”陆月英说。今年前10个月,就有9742位参保居民从这里领取了620多万元的报销费用。

  浙江嘉兴农村的富裕与和谐,王江泾镇的合作医疗报销大厅,由此可见一斑。

  公共财政普照农村

  嘉兴辖7县(市、区),是富甲天下的江南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去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55.7亿元,人均GDP达4222美元;财政总收入135.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8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07元。

  正因为有这样的经济基础,一年只交纳60元保费的荷花村民袁桂珍,才能拿到2万多元的报销款。嘉兴市采取市、县、镇、村四级筹款方式兴办新型合作医疗,仅王江泾镇政府一年就要补贴100多万元,而在全嘉兴市,去年财政补贴合作医疗总额达1.45亿元。

  嘉兴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批准的长三角16个“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城市之一。1998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嘉兴视察农业农村工作时,提出了“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从此,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现代新农村成为嘉兴市委、市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实施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劳动与社会保障一体化、社会发展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一体化”。

  除了初步建立起对农民的医保体系外,近年来嘉兴市还逐步消除了社会保障、劳动就业、计划生育、服役退伍、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城乡二元”政策。据统计,2005年共有217万农民,10.05万城镇居民,2000名非本地户籍居民参加合作医疗,有7万余农民每月领取养老金。正是“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新机制的探索,户籍人口340万、陆地面积不足4000平方公里的嘉兴市,不断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藩篱。

  “10年前,对农民的最大束缚是土地,如今农民最担忧的是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花气力最多的就在对农民的社保上。”嘉兴市领导认为,“十几年来,嘉兴最大的亮点,一是保障制度设置上对城乡居民一视同仁,二是保障措施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不同群体的需求,采取多标准、全覆盖的办法。”

  新机制孕育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的很多方面都与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支持有关。嘉兴市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但并没有替代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而是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富裕、和谐的新农村,就是在这样的新机制中孕育的。

  一是强化政府主导。嘉兴市成立了市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从组织领导、规划建设、经费落实、进展速度等方面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从城市财政转向公共财政、从注重城市发展转向城乡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

  据统计,“十五”期间,嘉兴市财政支农一般预算支出共17.7亿元,年均增长28.71%。5年共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农业发展资金等政府性专项资金近20亿元。

  二是借力社会参与。仅靠政府的投入,不足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嘉兴各地纷纷探索建立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载体,如在全市范围内蓬勃开展文明单位与行政村结对活动,借力文明单位的发展理念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海宁、桐乡等地率先开展“民企联村”活动,借助企业力量解决农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三是突出农村主体。嘉兴市注重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坚持以人为本,把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康庄工程和连村到组达户道路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组织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等等,让广大农民群众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得到真正的实惠,广大农民群众自力更生、建设美好家园的主体意识也不断得到增强。

  反哺农业城乡相融

  南湖区大桥镇中华村是嘉兴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最让村民引以为荣的就是家家有别墅——全村447户居民,除了村民自建的花园小洋楼,由村里统一规划设计的成片别墅就有320幢。

  “大家能过上舒坦的日子,是中央的政策好,农民的收入多了。”今年春节前搬进别墅的陈林宝老人说。

  81岁的陈林宝和老伴自己只花了7万多元钱,就住进了这幢建筑面积230多平方米的别墅,屋内屋外都由村里出资统一装修,车库前有小晒场和菜地。尽管居住环境与旧居有天壤之别,但陈林宝劳作的习惯并没变。菜地虽小,她在上面种上了辣椒、芹菜、莴苣和毛豆。

  中华村是工业反哺农业的典型。

  靠特种养殖和香精香料制造起家的中华村,去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2.15亿元,出口创汇4000万美元,利税超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9800元,今年上半年农村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有这样经济基础,村里像陈林宝这样的老人每人每月能领取469元的退休金。水泥道路通组达户,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垃圾实现了集中分类处理。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提高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嘉兴市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嘉兴市抓住国家对各类工业园区整顿提升的契机,加大对乡镇工业功能区的开发建设力度,壮大提升块状特色经济,促进镇村工业向园区集聚,在木业、皮革、毛衫、服装、化纤、丝织等六大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发展壮大了经编、装饰布、小家电、毛皮等一批极具成长性的特色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工业化进程。目前,全市形成了“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新的发展格局。

  目前,嘉兴市农村居民收入有80%来自非农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局。

本报记者 邓建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