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来论]对中国"智库"发展的几点期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01:19 燕赵都市报

  在日前于北京召开的中国首届智库论坛上,长期为中国决策层提供政策和咨询、却一直披着神秘面纱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十大中国著名“智库”终于浮出水面。有媒体报道说,这是中国智库首次公开集体亮相。(11月9日中国新闻网)

  “智库”一词,应该算是“舶来品”吧,而其所指代的内涵,跟我们常说的“智囊团”、“思想库”约略是差不多的。记不得从那里看过一句名言:智库是支撑现代国家的外

脑。既然是帮助我们这个社会来思考的外脑,那么,对其寄托一点期待,应该算不得没事瞎操心吧。

  期待一、智库构成多元化。

  本次亮相的十大智库,大多属于半官方机构,隶属政府不同部门,对政府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不少是智库承接的政府课题。在目前的状态下,这类智库占据主导有其历史必然性,但从一个更长的视域来看,社会需要建构一个多元的智库体系,民间的智库应该得到扶持与引导。

  据此前媒体的报道,中国的智库大大小小有2500-3000个,但民间性质的不到5%。科学的公共决策,常常是多个视角、多个角度碰撞的结果。用专家的话说,智库必须与政府“若即若离”,完全坐到一起,不利于保持更大的清醒。正因为如此,民间智库的发展,催生百家争鸣的格局,便显得尤其重要。

  以美国为例,智库在美国政策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公共决策影响较大的300多家智库,国会背景、党派背景、基金会财团背景、大学背景的,都很多,这样的多元结构,才保证了利益、智慧的充分表达与碰撞。

  期待二、加强现实问题的对策研究。

  瑞士商学院教授雷曼曾针对亚洲的智库现状作出精辟的概括:智库不少,思想不多。主要原因在于很多研究没有针对具体的社会难题,深刻挖掘社会现实,很难跳出自己的“小圈子”。遇到难题常常主动回避的本能,令很多亚洲人视野狭窄,无法形成有针对性的重大智慧。

  在“十大智库集体亮相”的新闻跟帖里,很多网民提出:“这么多智库,咋就解决不了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

  这从一个层面反映出老百姓对于智库研究机构的期待。李长春同志日前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提出,要抓紧建立思想库和智囊团,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思想库和智囊团不是纯理论研究,要做对策研究,要给领导出主意,当参谋,拿出点子,拿出办法。可见,不管是高层、还是民间,大家都有着智库为现实问题提供主意的殷殷期待。但相比较而言,当下很多智库常常局限于脱离现实的“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对现实重大社会问题的前瞻性明显缺乏。

  期待三、兼容不同的声音存在。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三峡大坝谁的贡献最大?不同意见乃至提出反对意见的人,贡献最大。这是一个富有大智慧的判断———新颖有效的思想往往是智慧碰撞与辩论的结果。

  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一个国家的发展力量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社会的“兼容力”。兼听则明,兼容则有力,而“兼”的雅量与“容”的力量又常常不可分割。一个社会的不同声音往往非常重要,多听到不同的声音,才能使决策更具科学性。联想此前一些重大项目的环保评估,有的项目组请的专家,只要一提出反对意见,常常就会在下次开会时被“忽略”不请。听惯了“一致支持”的很多基层官员,要培育兼听不同声音的习惯,显然需要在盲目决策形成恶果的责任追究中建构尊重多种声音的民主理念。

  ■毕诗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