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走进古隆中 思诸葛遗风(江山胜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04:26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走进古隆中思诸葛遗风(江山胜迹)
石牌坊

  

走进古隆中思诸葛遗风(江山胜迹)
三顾堂前草庐碑

  

走进古隆中思诸葛遗风(江山胜迹)
六角井

  

走进古隆中思诸葛遗风(江山胜迹)
诸葛亮绘像
走进古隆中思诸葛遗风(江山胜迹)
诸葛亮书屋湖北襄阳县城西南13公里处,一片山丘隆然中起,得名隆中山。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群山环抱,古木参天,山谷中有良田数顷,山腰上有古井清泉,是处既可潜心读书又能躬耕陇亩的地方,因与名传千古的诸葛亮相关联,成为人们景仰之地。

  身居茅庐 心怀天下

  诸葛亮(公元181年—公元234年),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山东琅玡郡(今山东沂南)人,幼年双亲亡故,17岁随叔父诸葛玄来到襄阳,隐居隆中。不久,诸葛玄去世。诸葛亮身居草庐,乐于耕锄,苦读经史,学识渊博,才思敏捷,人称“卧龙”先生。他博览群书,关注社会,拜师访友,广交名士,思考治国平天下之大计,经过10年磨砺,终成大器。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为实现兴汉大业,四处访求贤士,到隆中“三顾茅庐”,与诸葛亮共商大计。受刘备三顾之恩,诸葛亮全面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拿出著名的策划案《隆中对》,提出了统一全国的战略决策。随后,诸葛亮“收拾琴书离陇亩”,“大展经纶补天手”,出任蜀汉丞相,辅佐刘备,为“复兴汉室”,鞠躬尽瘁,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为了纪念诸葛亮,自晋代起,1600多年来,历代相继在古隆中修建了纪念性古建筑和景点60余处。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代所建,建筑风格朴实素雅而多彩。1956年,这里就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入新世纪,又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里保存完好的有两组主要建筑物。一组是诸葛亮的故居,三顾堂、草庐亭等;另一组是祭祀性建筑,包括武侯祠、古隆中牌坊。此外还有一些与诸葛亮生活有关的遗址,如六角井、野云庵等清代建筑,还有躬耕田、梁父岩、抱膝石、半月溪、承恩寺等景点。

  凭吊遗迹 追思先贤

  武侯祠右前方有石牌坊一座,由湖北提督程文炳于清代光绪十九年(1893年)建立,是古隆中标志性建筑,为四柱三牌楼庑殿顶式结构,由60块青石经雕凿组合而成。额枋上刻有“古隆中”三个榜书大字。明楼正立面两石柱镌刻唐代诗人杜甫“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诗句,背立面石柱则镌刻着“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联对,其上匾额为“三代下一人”五个大字。左、右间额枋分别刻有诸葛亮处世的励志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石牌坊造型古朴素雅,雕刻生动形象,雕刻的内容对诸葛亮一生作了高度的概括和颂扬,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三顾堂为四合院建筑,为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建,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重修。堂内敬奉诸葛亮石刻像,两厢碑廊上嵌有诸葛亮遗作《隆中对》、《梁父吟》、前后《出师表》和一些名人题诗、题记等。门前有3棵高大矗立的柏树,相传刘备曾在此拴过马。堂后是当年诸葛亮居住的草庐遗址,现建有草庐亭。堂外左侧东北角有六角井,相传为当年诸葛亮的生活用井。

  武侯祠位于三顾堂东,依山而建,共分四层院。正殿有诸葛亮塑像,陈列有铜鼓及其它石刻文物等。两侧设有配殿,西配殿名三义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殿前庭院中有一桂树,为明末时植,花开季节,清香扑鼻。祠内有幅诸葛亮拜师的壁画。说的是,诸葛亮一家来襄阳不久,二姐嫁给了当地望族庞家,二姐夫庞山民的父亲就是襄阳著名学术大师庞德公。诸葛亮经常拜访庞德公。庞德公发现这位年轻人聪慧出众、谈吐不凡,有着高逸超群的志向、清雅脱俗的品格,非常欣赏,决意将平生所学全部教授给他。诸葛亮还认识了庞德公的好朋友司马徽。司马徽是名重一时的大学者。他注重儒学思想内涵,务求领略儒学精髓。这种治学方法,对诸葛亮影响很大。在名师的指点下,诸葛亮读书迈入新境界。他读书只“独观其大略”,却善于领会书中实质内容,勤于思考,有着独到见解。

  武侯祠里一组古代木版画,展示了传说中诸葛亮的婚姻。诸葛亮的忘年之交黄承彦很欣赏诸葛亮的人品、学识。一天,他告诉诸葛亮,自己的女儿黄月英,长得丑,发黄、脸黑,不过才干倒与你般配。诸葛亮不恋美色,娶妻唯才、唯德,欣然同意了这门婚事。身长八尺、容貌甚伟的诸葛亮娶丑女为妻后,夫妇生活却依然美满。诸葛亮随刘备出山,南征北战,黄月英在家里辛勤操持家务,抚养孩子。她非常聪明,发明了会磨面的木头机械人。诸葛亮的“木牛流马”,也是在她的帮助下发明的。

  抱膝亭位于三顾堂前约100米处,登其上可观隆中全景。诸葛亮出山前,因未发现值得辅佐的明主,一度茫然。晨昏时分,他常常独自一人在此抱膝长吟,后人即于此地建亭。现有的亭子为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建。诸葛亮《诫子书》中有句传诵千古的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是,一个人以天下为己任而又报效无门的时候,要真正做到“淡泊、宁静”是很难的,诸葛亮也有“抱膝长啸”的时候。抱膝亭后有座明代建造的大型龟驮碑,碑正面刻“草庐”两个大字,背面刻“卧龙处”,为当年诸葛亮古宅的指示碑。野云庵位于草庐亭北100米处的半山腰处,四合院建筑。据传,当年诸葛亮常常在此高卧,饱览隆中风光。雍正七年(1729年)襄阳郡守尹会一初建,后经重修。

  高风亮节 千古流芳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奇特的人物:作为政治家,他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作为军事家,他5次北伐无功而返。若以成败论英雄,自然无法与那些建立了强大统一王朝的帝王将相相比。然而,诸葛亮却受到了历代统治者及民众的推崇,被视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典范、政治家的楷模。连他的老对手司马懿也认为赞赏其为官“清、慎、勤”。这些与诸葛亮在隆中的十年耕读生涯密不可分。

  诸葛亮胸有大志,腹有良谋。十年耕读,丰富了他的学养和智慧,为日后运筹帷幄、神机妙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帮助他树立了远大志向和抱负。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以匡扶汉室、拯救黎元为己任,“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积劳成疾,直至病死军中。临终前,他还不忘统一大业,要求葬在汉中定军山,希望能够留在前线,看到北伐胜利的那一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后世为官的典范。

  十年耕读的砥砺,使诸葛亮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出山之时,他就想到“功成之时,即当归隐”,不贪图荣华,不贪恋权位。诸葛亮能节制私欲、清廉为相。他在给后主刘禅的上书中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死后,果真如其所言。为了替蜀国节省财力,他还要求死后丧事从简,墓穴仅能放一副棺材,没有任何随葬品。高风亮节,令人感佩。

宜 仁 文/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