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乾隆帝人生旅程的缩影(紫禁城建筑与乾隆之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04:26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乾隆帝人生旅程的缩影(紫禁城建筑与乾隆之三)
大禹治水玉山

  

乾隆帝人生旅程的缩影(紫禁城建筑与乾隆之三)
禊赏亭

  乾隆皇帝改造紫禁城宫殿,规模最大的,是乾隆三十六年在东部修建的太上皇宫——宁寿全宫。对太上皇宫的修建,乾隆帝一再强调,“乃朕茸治为归政后所居”,因此一些

殿堂的命名潜含了此意,如“乐寿堂”、“颐和轩”、“遂初堂”、“得闲室”、“倦勤斋”等等。但这仅仅是目的之一。如果从整个太上皇宫殿的构思、布局、陈设等全方位来看,不少殿堂的命名和陈设的手法,表现的却是乾隆早期和盛期的历史。可以说,这所宫殿,是弘历从皇子到皇帝再到太上皇,丰富又漫长的人生缩影。

  乾隆皇帝决定修太上皇宫时,距宝亲王时代已经35年,但他对自己的“潜龙邸”重华宫仍时时不忘。73岁时他明确表达了对重华宫的定位:“重华宫……少而居之,长而习之,四十余年之政皆由是而出。”这表明重华宫的重要性在乾隆的人生经历中是无可替代的。如此重要的人生经历,在太上皇宫殿中不能没有反应。他把自己在重华宫时所题书斋号“随安室”、“抑斋”、“长春书屋”等,都安设其中。

  乾隆皇帝的执政理念十分明确,就是所谓敬天法祖和强化皇权。这在太上皇宫的布局上有充分体现——皇极殿与宁寿宫即是为此而设。皇极殿无论名称还是形式,都采用了代表皇权的最高等级的作法。其后的宁寿宫,是“法祖”的殿堂。它的原本,便是祭祀满族原始信仰萨满教的沈阳清宁宫与紫禁城坤宁宫。

  规模与格局几乎等同于养心殿的养性殿,是最能体现乾隆一生对儒家文化追求的建筑,不同之处是三希堂无法移动。于是他利用获得南唐古墨的机缘,仿三希堂形式,在养性殿里设了“墨云室”。而他对“三稀”法帖的钟爱,则通过仿照王羲之与友人兰亭修禊之意,在太上皇宫花园内修建一座禊赏亭来表达。

  养性殿后乐寿堂的命名,是仿南宋太上皇“乐寿老人”赵构。其字面之意当然是长寿,但背后还有潜台词。因为尽管取名乐寿堂是乾隆与宋高宗“喜不约而同”,实际上他却一贯鄙视宋高宗,且对历史上所有太上皇的评价也都很差:“太上皇之称始于汉高祖奉其太公,本不足比数。唐太宗兴兵逼父让位,更为逆伦。睿宗在位未一年,即因定乱传位明皇,及明皇幸蜀,传位肃宗,皆迫于势之无可如何,均无足称道也。”这表明,只有他这位太上皇与以往不同。乐寿堂的兴建,可视为他这位历史上最伟大的太上皇的一个见证。

  乾隆的这种心态,从乐寿堂内的主要陈设也可看出。堂中陈设有三件大玉器,一是设在明间南向大门两侧的玉山和玉瓮,其名就为寿山福海,一是设在明间北向大门内的大禹治水玉山。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是玩玉大家,他在乐寿堂设此三件大玉器,决非随意。以大禹治水玉山为例,在乐寿堂建筑即将完工时,和阗进贡了“高七八尺,围丈许”密勒塔山大玉石,乾隆随即下令由扬州按唐人所绘《大禹治水图》琢刻。这一题材的选择,与他六下江南治河、修海塘不会没有内在联系。乐寿老人与大禹治水联系起来,是一个多么能表达乾隆皇帝自我评价的创意!

  至于在颐和轩东壁为西域平定而题刻赞诗,就更是乾隆皇帝文治武功的直接表述。乾隆对本朝所进行的几场大征战,最有积极意义的,是他完成了自康熙朝开始的对西域额鲁特蒙古和天山南部回疆等地动乱的征战。他很清楚对西域的征战是可名垂青史的,因此而到处勒石刻碑,以咨弘扬和纪念。太上皇宫中对此也一定要留有印迹。不过,养性殿与乐寿堂的布局已很完满,不宜于再增加有关战争的记录,乾隆为平定西域的赞诗,就只好刻在书房颐和轩的东墙上。这样做,虽然满足了乾隆彰扬自己功绩的心愿,但严格意义上讲,这却是太上皇宫殿设计上的一个败笔。

  对宁寿全宫的定位,乾隆在归政前明确说过:“宁寿宫,乃朕称太上皇后颐养之地,……其宫殿永当依今之制,不可更改。若我大清亿万斯年,我子孙仰膺天眷,亦能如朕之亨图日久,则宁寿宫仍作太上皇之居。此旨著缮录两份,一交上书房,一交内阁存记。”

  这件上谕,把乾隆希望将宁寿宫作为他人生纪念碑的意思表达得十分清楚:最重要的是不能改变它的功能,要让它以现在的状态传之永久。

  上述3处宫殿的出现,使紫禁城变得外朝一仍明制,内廷却改为清制。议政中心的转移、实质上存在的两个太子宫、太上皇宫与皇太后宫东西相对,都体现了满族社会生活方式进入了宫廷,给所谓“清承明制”打了不小的折扣。

  (全文完)

刘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