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遵义会址被“建设性破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05:37 华商网-华商报

  ■殷国安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近日批评了遵义会议旧址周边的拆除情况。遵义会议旧址原来是处在许多居民住宅的包围之中,但当地政府把旧址周围的房屋都拆掉了,使得该旧址像纪念碑一样突出出来,再配以灯光和绿地,这不仅破坏了环境,还使得历史性建筑失去了原真性、整体性。(11月9日《新京报》)

   把遵义会议旧址周围的房屋拆掉,使得该旧址像纪念碑一样突出出来,我想政府官员的出发点一定不是破坏环境,而是为了突出景观,更好地让人们参观。结果却是不仅破坏了环境,还使得历史性建筑失去了原真性、整体性。这样的结果使我想起19世纪初,俄罗斯作家克雷洛夫写过一篇有名的寓言《金卢布》:一个农夫,捡到一枚金卢布,上面锈迹斑斑,沾满了泥土。有人拿几把硬币与他交换,他不肯。他心想,要是把金币磨光一些,或许会换得双倍的价钱。于是,他用砖块把金币打磨得锃亮发光。谁知道,磨光了的金币却失去了原来的价值。被拆掉周围民居的遵义会议旧址就是一枚被磨光的金币。这种被磨光的金币产生的土壤则是“建设性破坏”。

  在中国的许多城市,都能毫不费力地看到这种“被磨光的金币”,看到这类“建设性破坏”———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复真观”非法改建为宾馆,南京的紫金山上建观景台,福建三坊七巷被改造,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千年古城墙被毁,浙江舟山对历史文化名城定海历史街区大肆拆毁,等等。在专家和民众眼里,看到的是“破坏”;而那些“破坏者”,树起的却是“建设”的大旗。有人极言之曰:“文革”损毁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近年城市改造则把传统文化的物质遗产毁了不少。

  “建设性破坏”之所以不断发生,一是某些决策者的无知,他们不懂得保护文物要的是维持原貌,硬要把金币上历史的锈迹和泥土去掉,换上时髦的外衣;二是政绩工程的冲动;三是利益的驱动,不惜毁掉文物,为的就是拿城市的黄金地段来换取开发商的金钱;四是由于权力的霸道,当一个城市的管理者决定拆毁某些历史建筑时,几乎没有什么人能够阻止。

  现在,建设部建立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当然是个不错的办法。同时,建设部应该开通举报电话,把上面的权力和下面的信息结合起来,希望能更有效地监督城市的“建设性破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