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爱国心”难以解决日本教育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06:00 光明网
霍建岗

  “日本修改教育基本法,难以解决战后日本教育质量下降,校园暴力普遍的问题,这一修改,更有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意味。”

  ■事件

  2005年,日本公立小学暴力事件多达2018起,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因校内暴力导

致学生自杀的情况也屡有发生,今年一月以来,已经有6名学生因不忍遭受校园暴力而自杀。

  整个10月,占领日本电视荧屏的除了朝鲜核试,就是不断发生的学生自杀事件。自杀的起因均为校内越来越严重的暴力问题,这几乎已经成为日本社会的“痼疾”。而与此同时,日本国会内正在就《教育基本法》的修改问题展开激烈辩论,自民党极力要在《教育基本法》内加入培养“爱国心”的内容,若修改成功,在未来的日本教育体系内,“爱国主义”将取代“个人尊严和价值”,成为核心理念。

  在日本,“爱国心”是有特定含意的名词,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爱国。日本的保守派认为,战后日本教育质量下降,是民主主义的教育体制所致,因为没有“日本魂”。因此,他们认为只能加强集体主义的“爱国心”教育,才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这个改革方向现在越来越受到质疑,很多人不理解,“爱国心”难道是灵丹妙药,就能解决长期困扰日本社会的教育质量下降和“校内暴力”?

  在日本中小学内,校内暴力是非常普遍的现象,2005年公立小学的校内暴力事件多达2018起,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探寻校内暴力的肇因,社会价值紊乱和学生缺乏困难历练固然是重要背景,但日本特殊的人际关系氛围也是背后“杀手”。

  在日本,校内暴力的图式常常是“群体对个体”,而推动这种暴力的正是日本特有的“集团主义”文化。10月初自杀的福冈某初中男生,因被老师在课堂上嘲笑曾早退回家浏览黄色网站,而被其它同学看不起,处处受到群体性的侮辱,不堪忍受而自杀。这种集体性凌辱之所以在日本“风行”,首先因为日本社会讲究集团性,若因某种原因而被排除出集体之外,则会成为可怜的弃儿,被鄙视和孤立,常常会面临的群体暴力;其次,日本文化中个体顺从于权威的观念,使被欺负的对象无法得到及时的救助。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同学都会欺负他,关键是没有人会站出来帮助他。欺负者通常是班级内的“孩子头”。在日本文化中,对权威的态度,通常是“不反驳,不出头、随大流”的原则。这些文化背景,是学生走上绝路不可忽视的诱因。

  那么,“爱国心”是否就能医治当前日本教育的痼疾呢?从历史上看,“爱国心”并非是一个新概念,在半个世纪以前,它曾是“无条件服从天皇”的代名词,也就是说就是要服从于权威,服从于命令。在当代日本,对“恶权威”的顺从也正是造成校园悲剧的重要诱因。

  因此,加入“爱国心”教育,恐怕不仅不会改善目前状况,甚至可能有反作用。日本《赤旗报》社论就认为,“重视人的教育,才能真正解决校内暴力问题,因此现在的《教育基本法》改革完全是在背道而驰。”

  实质上,修改教育法不仅仅有教育的动因,更有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意味。上世纪90年代,日本对教育体制和内容等开始进行改革,起初改革沿着个性化、多样化、国际化、信息化的方向推进,这个改革的方向符合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但90年代后半期以来,随着日本国内狭隘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反思”战后教育,试图改变教育改革路线的动向,将教育也纳入了日本所谓“正常国家化”的体系之内,通过培养“爱国心”来增强日本的民族主义,让教育为所谓“正常国家”的战略目标服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