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墟起墟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06:47 大洋网-广州日报

  

墟起墟落……
水步牛肉墟。
墟起墟落……
高流河墟。
墟起墟落……
江门旧墟光景不再。

  核心提示

  今年重阳节,记者来到了台山市水步镇山口墟,这里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趁墟”吃牛肉民俗活动,场面非常壮观,一公里长的稻田两旁,搭起了一排排档口,稻田上人山人

海,在4天时间,来自珠三角各地的10多万市民云集墟市,品尝了几十款牛肉美食,现场购买新鲜牛肉。据了解,台山水步镇已经形成了一年一度、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牛肉”墟市。

  在江门五邑以及珠三角其他地区,很多村子都有自己的墟日,人们到这里叫“趁墟”、“赶集”,一般都有上百年历史,有的甚至超过千年历史。以前,墟市是农民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如今,随着城市化和大市场的逐渐增多,众多的墟市日渐式微。然而,一些墟市由于当地的历史、经济、民俗等原因,不但没有没落,反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专业墟市”。

  文/图 记者黄健能、黄文生、于敢勇

  这边厢——

  墟市“赶集”日渐式微

  “江门墟”:

  在江门市现时墟顶的泰宁里、接龙里、墟顶街一带,在500多年前开辟了一个墟场,叫“江门墟”。昨天,记者来到这里找寻其踪迹。据70多岁的黄水根老人回忆,当年墟市用茅草搭起店铺,趁墟者都是划艇或乘搭墟船由水路而来,经水埗头上岸交易,买卖的主要有毛鸡、生猪、猪苗、缸瓦等商品,墟市上空烟雾缭绕,浓重得连鸟也要回避。时至今日,墟顶一带仍保留着卖鸡地、缸瓦地等旧地名。

  改革开放后,江门墟周围建成了一栋栋楼房,上世纪90年代,附近还建成了大型超市,“我们现在都到大型超市买菜了,很少有人记得这里曾经有个墟市。”黄水根老人说。“江门墟”逐渐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昨天,记者漫步走过江门墟简陋的旧街古巷,这里已经人去楼空,只剩下一片苍凉。

  “前山墟”:

  在珠三角,许多村庄、镇都有自己的墟日,人们到这里叫“趁墟”。居住在珠海市前山镇的80岁老人张家详向记者介绍,成立特区前,前山镇是珠海最繁华的地方,10多条村组成一个镇,在镇上形成一个“前山墟”,是珠海市农副产品集散贸易地,以前每逢星期六、星期日叫“墟日”,“前山墟”特别热闹,珠海市甚至中山坦洲镇的村民都来这里“趁墟”,随着城市的扩展,现在珠海前山镇崛起一栋栋高楼大厦,“前山墟”旧址已经变成了多间超级市场,“前山墟”亦已绝迹。

  据介绍,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农贸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随着大卖场和大商业中心的出现,众多的墟市像“江门墟”一样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风光不再。

  那边厢——

  民俗墟市风头愈盛

  当大部分的墟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别具地方民俗特色的墟市不但没有消失,反而一枝独秀,成为远近闻名的专业墟。如台山的水步山口墟吃牛肉民俗活动、开平的长沙楼冈(鱼)网墟、赤坎镇媒人墟等独特的专业墟市。

  在阳江市,一年一度的高流河墟有着1400多年历史而长盛不衰,成为一个竹制品集散地。

  台山水步山口“牛肉墟”

  墟市规模:

  台山市水步镇山口墟历史上有重阳节吃牛肉的民俗。山口墟位于台山市水步镇乔兴村委会龙田村,在几百亩的村道两旁以及山坡地上,有300多个临时搭建的帐篷式的牛肉档和饮食摊档。

  入夜,川流不息的人鱼贯进场,估计有几万人之多,场面蔚为壮观。近年来,吃牛肉民俗活动提前上演,除了台山水步人倾巢而出外,还有来自台山市以及新会、开平、鹤山等地以及广州、佛山、中山、顺德、南海等珠三角周边城市的食客也借重阳节回乡光顾,共有10多万人次进场,各项经营收入超过300万元。

  墟市溯源:

  趁山口墟吃牛肉为避灾祸

  据水步镇办公室主任容惠汉介绍,相传清光绪乙未年(1895年),水步横水族人在重阳节这天在山口墟宰一头牛为工匠加菜,剩下的牛肉则由众人自由购买。有一名大江镇沙浦人蔡氏买了二三斤牛肉回家,他的母亲正好患痧症,危在旦夕,出痧是忌吃牛肉的,但其母亲拼死吃了几块牛肉,吃后病症减轻,不久奇迹般痊愈,此奇事远近相传。第二年九月初九是墟日,专卖牛肉。买得牛肉者,还拿着从北帝庙院子正门入而从侧门出才回家,以求消灾避祸。后传说为九月初九重阳节赶山口墟、吃山口墟牛肉,就可祛病除痛,吉祥如意。

  从此之后,九月初九赶山口墟、吃山口墟牛肉成为该地方最著名的民俗活动。

  开平赤坎镇“媒人墟”

  墟市规模:

  有“开平上下九”之称的开平市赤坎镇中华东路与牛墟路交接处,有一段三十米长的窄街,每逢3、8墟日,有近100个当地称为“媒人婆”的乡村红娘穿梭其间,为求婚男女搭桥牵线,吸引了不少想为儿女或者亲戚朋友介绍对象的人。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媒人街这个平台结为秦晋之好的,每年都在2000对左右。

  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媒人墟”。开平华侨众多,在海外的侨胞子弟大多喜欢回到开平找配偶,造就了媒人墟市的热闹和繁华。

  墟市溯源:

  92岁媒人墟“鼻祖”做媒60年

  赤坎五龙村委会的关婆婆,今年已过92岁,做媒人已有60多年,是媒人墟的“鼻祖”。说起做媒人的经历,关婆婆一脸自豪,她说经她做成的夫妻,至少有1500多对。

  她20多岁嫁入夫家,左邻右舍的人知道她很会做人的思想工作,便托她回娘家介绍些姑娘给村里的小伙子做老婆。乐于助人的关婆婆自然愿意接下这天大的好事,连续介绍了几对男女结为伴侣,也都收到了他们给的媒人费,使关婆婆信心大增。于是,除了平时留心做媒外,每逢墟日她就到人多热闹的媒人街帮人做媒。

  慢慢地,她的名声远扬,找她做媒的人越来越多,学她做媒的人也越来越多,“媒人墟”渐成气候。

  阳春高流河墟

  墟市规模: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四,是阳春市合水镇高河村一年一度的高流河墟日。古墟距阳春市区13公里,每近农历五月初,便有许多附近的工匠带着编织加工竹藤器来到这里,在高流河滩,箩筐、竹筛、菜篮、木扁担等等竹木藤器应有尽有。

  来自阳江、云浮、新兴、罗定、恩平等地的人,都会赶来选购合用的竹木藤器,万头攒动,蔚为壮观。在高流河墟上出售的竹器、木器制品以及其他工艺品做工精细,线条美观,形态各异,有家用的竹梯、篮子、簸箕、小椅子等,很受人们的喜爱。如今,古墟不再只是集市了,她成为当地人购物、观光的旅游胜地,每年的墟期交易额高达10多万元,趁墟的人数达到16万之多。

  墟市溯源:

  高流河墟距今1400多年

  高流河墟历史久远。据居住在附近高河村的80多岁老人林良胜介绍,相传“岭南圣母”的冼夫人治邑时,曾在高流河畔建起了约6平方公里的练兵场,操练千军,保境安民。陈、隋两个朝代,冼夫人就是从这里三次领兵出征广州,先后平定欧阳纥、王仲宣叛乱,并在此举行和平胜利大游行,展出皇帝赏赐的驷马安车、八音鼓吹和麾、幢、旌、节仪仗和战利品。

  此后,每隔40年百姓自发举行一次“万年缘胜蘸”,并逐渐演绎成一年一度的高流河墟。高流河墟开创商业贸易,成为千载流传以竹、木、农具、编织、工艺品和农副产品的交流盛会和当地旅游文化的一个品牌。

  专家点评

  记者就珠三角墟市大部分走向没落,而一些古老的墟市却再生的经济现象,采访了江门五邑大学著名经济学者李桂生教授。李桂生认为,在清代,广东随着商业化农业的发展,村民和生产者需要市场推销其产品,也需换回自己必要的消费品,因此他们对市场的依赖越来越迫切,这就必然要根据商品化的水平、人口聚散的密度、交通条件等因素来设置墟市。

  墟市在商品经济不甚发达的情况下,由于设置在适中之处,方便人们趁墟(赶集),交换或调剂各自的产品,满足日常所需。

  随着社会的前进,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交通及物流条件日益改善,各地专业市场与大卖场陆续建成,大部分的墟市已退出历史舞台。小部分极具地方民俗与产品特色的墟市得以保留并演变成专业集市。

  如何保持有特色的墟市?李桂生教授认为,专业集市的下一步发展,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在政府的扶持下,突出其“节庆”的功能,将其打造为旅游、商贸一体的地方活动营销特色品牌;二是将其常态化,即突出其交易功能,除了每年“趁墟日”之外,平时亦可进行日常小规模交易,甚至将其逐渐扩张为“永不落幕”的包括线下与网上交易的博览会。

  应合理保护“民俗民风”

  广州大学旅游学院的何向老师认为,各地独特的民俗、民风其实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之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其放进博物馆,一种是在原地保护,使其依然保持原有的生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和群众生活习惯的变化,一些有特色的“民俗”可能逐步消失,这就需要政府的积极抢救。通过“民俗游”使其成为旅游产品虽然是其中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应该不是最好的和唯一的方式,因为里面的味道已经变化了,民俗可能变得虚假和扭曲,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味道。对“民俗民风”进行合理保护理应成为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可以综合各种社会力量和因素,探讨一种更好的“多赢”的保护办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