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不要再让文物遗址赶时髦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07:57 山西晚报

  [新闻回放] 据《新京报》昨日报道:8日,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一批城市规划督察员培训暨派遣会议上表示,地方政府不能对一些空间格局进行破坏,并批评了地方政府破坏遵义会议旧址的行为———遵义会议旧址原来是处在许多居民住宅的包围之中,但当地政府把旧址周围的房屋都拆掉了,使得该旧址像纪念碑一样突出出来,再配以灯光和绿地,这不仅破坏了环境,还破坏了整个历史故事的特定情节,使得历史性建筑失去了原真性、整体性,而这种原真性、整体性一旦消失就无法再恢复了。

  “遵义会议旧址周围的房屋都被拆掉了,使得该旧址像纪念碑一样突出出来,再配以灯光和绿地”,笔者完全可以想像得到拆建后,旧址“焕然一新”的面貌,而这也许正是地方政府此举的初衷。对于地方政府的善意,笔者毫不怀疑。然而,这种把革命遗址打扮成街心公园一样的保护方式是不是合理,就要打上一个问号了。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同样,历史遗迹也不应该被随意涂抹。众所周知,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都具有不可再生性。保护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就是使保护的对象及周围的环境必须是一个整体,尽可能保留历史的真实。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而会议旧址及其周遭的那些老屋老宅,作为那段风云激荡岁月和历史转折点的“见证者”,也就因其所承载的历史记忆理所当然地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保护其留存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毋庸置疑。因为,让历史原貌尽可能流传后世,让后人的缅怀和追念有所依托和附丽,正是保护历史遗迹要义之所在。

  但是,遵义地方政府在实行保护时,或许是出于对历史遗迹保护知识的无知,目光仅仅锁住遗址本身,对其周围环境视而不见,生生地割裂了遗址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他们一厢情愿地给遗址披绿挂彩,结果只会把遗址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实则是对文物本身的不敬和破坏。

  其实,某些地方官员借着保护之名弄巧成拙的例子,并不止这一个。比如,前段时间,江西省九江市正式确定了庐山文明新城的选址方案,山上的4000多户1.2万名居民将在3年内分批迁下山(《人民日报》2006年7月24日报道)。此事之所以引起热议,就是因为千百年来,庐山山民与庐山自然景观已成一体。山民搬迁后,庐山便不是真正意义的庐山了。

  要想在保留原貌与保护修缮间做到平衡,一些地方官员是该好好补一下历史文化课了。否则在“现代化”的名义下,在历史遗迹身上,不知道还要发生多少“旧貌换新颜”式的虚妄之事。

  □贺宏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