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古老的中医有过多少美丽与辉煌,今天,如何更好传承与创新、发扬光大造福人类,请看——— 美丽在中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09:00 解放日报

  

古老的中医有过多少美丽与辉煌,今天,如何更好传承与创新、发扬光大造福人类,请看———美丽在中医
中医为中医开方

  嘉宾:裘沛然(著名中医学家)

  王庆其(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导)

  虞坚尔(上海市中医医院院长)

  越顶尖西医,越尊重中医

  记者:中医之所以没有成为大多数病人的第一选择,是因为有种观点认为中医只能调理,不能治大病、重病、急病。

  裘沛然:我有个莫逆之交是国内一流的内分泌专家,他经常和我一起探讨中医理论,我曾好奇地问他:你是著名的西医专家,怎么对中医这么感兴趣?他说,他在国外求学时的导师是享誉世界的内分泌专家,在他学成回国时,导师的临别赠言就是:你要多多学习中医。中西医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就能相得益彰。

  虞坚尔:说中医不能治大病、重病、急病,完全是不了解中医。上海市中医医院就诊人数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今年达到100万人次,比“十五”之初翻了近一倍。中医治疗许多感染性疾病、肿瘤、糖尿病、高血压、哮喘、老慢支、消化系统及妇科等疾病的效果,得到了广大群众和西医专家的认可。其实,越是顶尖的西医专家,越是尊重中医。

  王庆其:日本、韩国对中医的重视程度已经屡有宣传,西方国家对中医的关注、认识和研究也在不断加强。美国耶鲁大学、伊利诺大学、南加州大学的医学院、药学院都有中医药研究机构。耶鲁大学医学院有个四五十人规模的药理研究室,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和留学生把张仲景《伤寒论》中的方剂一个个筛选,以进行抗癌复方的研究。这个研究室还有一个设备良好的药厂,由美国一家企业投资3000万美元建造,用于中医复方的研究和开发生产。正因中医在临床上有很好的疗效,才会引起国外医药学界的高度重视。

  中医培养模式要变

  记者:中医药事业在国际竞争中有新的发展,在国内发展面临什么新问题?

  王庆其:一是疾病谱发生了改变,诸如艾滋病、禽流感及部分文明病,为过去所没有。二是病人变了,古代人初诊就是看中医,而现在的中医病人,大多是先看西医,疗效不大或没有效果才转而看中医,病人的体质历经抗生素、激素等西药的治疗,耐药性大大增加,增加了中医的治疗难度,但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三是药材变了,古代的中药是野生的,现在的中药大多是人工栽培,药性有所削弱。这个问题,应引起中医药界的重视。

  记者:让中医的辉煌变为“现在进行时”,当前应先做什么?

  裘沛然:中医药学是很有科学内涵的我国传统医学,但现状不尽如人意。要弘扬中医药,首先要把中医学好,继承好,然后再研究中医如何现代化。中医现代化不要浮光掠影,要按中医的思路进行研究。中医的思想方法和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思想体系。中医是既治人又治病,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药在实验室里没有表现出抗菌、抗病毒作用,但病人服用后,却治好了各种感染的疾病。这是药物进入人体后产生了综合效应的结果,其中有许多奥秘,值得深入研究。

  王庆其:我在耶鲁大学医学院访问时发现,有的教授办公桌上就放着中英文对照的《中医基础理论》。现在国外对中医药的研究已从过去仅仅重视研究中医方剂转变为同时研究中医的思想方法,试图用中医的理论指导中药研究。但我国不少中药研究单位的科研人员,却没有读过《中医基础理论》,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裘沛然:中医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改变。中医学院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合格的高级中医,西医要学,但要适度。我年轻时在中医专门学校学习时,中西医的课程是八二开,但现在中医学院内,中西医的课程基本上是五五开,再加上许多公共课和其他课,学生是中医学不好,西医也学不好。

  中医医院逐步西化也应引起有关部门及学术界足够重视。目前中医医院科别分得很细,中医医生的知识面和临床经验越来越狭窄,只会看某一科的病。中医界目前是专科林立,通才缺乏,部分具有高级职称的医生,中医基础理论水平及临床水平较低,对西医业务钻研偏多,致使中医队伍的素质不能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

  王庆其:中医是应用科学,中医药大学要求教中医基础的教师每周两次到中医医院搞临床,但由于医院科别分得过细,师资积累的临床经验有限,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教学质量。

  走向世界,先让大家听得懂

  记者:中医的治疗特色是因人制宜、辨证施治,中医还强调“上工治未病”,这些都迎合了21世纪医学发展的趋势,为中医再现辉煌创造了契机。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让中医走向世界?

  王庆其:西医看病,有X光、CT等设备,化验结果都是数据化,容易被人接受。中医难懂,是因为中医的术语不是世界通用术语。中医有阴阳、形神合一、天人相应等理论,从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把握生命活动的规律,处理病人时一方面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另一方面是从内省、感悟、体验的角度,由表及里、司外揣内来认识疾病的。21世纪中医要尽可能汲取现代科学的理念、知识,把中医治好病的科学道理用世界科学界的通用术语表达出来,让大家听得懂。这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先导,也是21世纪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命题。

  裘沛然:现代科技的确在迅猛发展,但还存在不少盲区,人体的奥秘也未被认识,中医某些具有卓效的治疗机理,现代科学还无法说明,这正需要中西医界共同钻研,互学互补,从而推进世界医学的发展。

  延续中医之美

  时有病人来电:说嘉定中医张建明擅治疑难杂症。

  及至采访,发现49岁的张建明很特别:没有显赫学历和师承,但病人纷至沓来,普通门诊的预约已排至明年4月份。

  评价,由病人说

  候诊室里患者各式各样:除各种肿瘤患者外,有的是“嗜吃”,饭后不久饿得慌,不吃东西就头晕眼花,烦躁不安;有的本是红斑狼疮,吃西药后不仅病没好,还闭经子宫萎缩;有的莫名其妙头痛5年,每次发作痛到昏厥……

  专家门诊精擅一科,哪来百病都治的医生?带着怀疑,记者在张建明近两年内治愈或显效的68例癌症及疑难杂症病人中随机采访。

  “5年了,沪上治疗白癜风最有名的医生我都找过了,没什么效果。到张医生这儿看了3个月,上周,白癜风症状基本上消失了。”谢女士在电话里说:“张医生是我见过的最沉浸在中医里的医生,听病情全神贯注,搭脉凝神专一,开方苦思冥想,真的很打动病人。”

  49岁的何女士面色红润,“最近我去新华医院拍胸片,医生看到我一呆:哎哟,你精神怎么这么好?片子出来后,医生又讲:癌灶又缩小了。”

  前年7月,何女士被确诊“左肺腺癌”,手术失败,几乎找遍沪上中西医肺科和肿瘤专家,结论不约而同:只能再活8—10个月。经张建明治疗半年后,原先走不到300米,脚软心慌席地坐的她,如今骑车到处跑。

  致电小曹,不在,这位大一学生晚饭后与同学溜达去了。“这在两年前是不敢想象的。”他的父亲说,从9岁到16岁整8年,小曹双足趾莫名其妙剧痛:走路痛、累了痛、刮风天痛、下雨天痛、晒到太阳痛,上学放学父亲天天骑车送。看遍沪上大医院知名专家,说不出所以然。老师疑他装病,心理医生开导无效,服用国外缓解骨癌剧痛的止痛药也无济于事。张建明治疗8个月后病除,“我那个激动啊,真是不知说什么好。”

  突破,自创新来

  53岁的倪先生与癌搏斗6年:先是食道癌,再是脑转移,去年2月又见左肺转移,手术,放化疗,久病成医,看张建明药方却一头雾水:中医治癌的主打药半枝莲、蛇舌草、龙葵不见踪影,大苦大寒的黄芩、黄柏、生山栀一帖药中剂量竟逾500克,而常规用法只有10—15克,难道是笔误?

  这正是张建明的创新之作。他从临床疗效上发现半枝莲、蛇舌草、龙葵虽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之效,却药性平淡不克癌魔,于是一反常规,另组药物和剂量,重兵出击。倪先生连服一年多,今年6月的CT复查让曾为他治病的西医不敢相信:原先被宣判最多只能活6个月的倪先生,如今两肺、肺门、纵隔及头颅全呈阴性。

  张建明卫校毕业,自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课程,曾在嘉定乡镇医院临床门诊28年,积累了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经验。1992年他35岁时,就以中医界唯一代表当选首届“上海十佳中青年医师”,2003年又成为进入本市“非典”隔离病房救治重症患者的中医师。

  “中医发展至今,已是天变人变病变,必须知常达变,法变药变量变。”3年前,张建明自开私立中医工作室,在癌症及疑难杂症的治疗上大胆探索:

  大方合治、剂量峻用———药味繁多,最多一帖药超百味,且不少剂量超常,专治病程冗长、一身多病、一病多证、证情错综者。但所有峻量之药他都以身试之,并给病人逐量增加,以避免药害。

  辨机论治,类病同治———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疾病,如重症肌无力(眼肌型)、动眼神经麻痹、脊髓空洞症、反应性关节炎、多发性肌炎、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等,张建明基本用发汗祛毒通经补肾一个方法通治,只因它们发病机理相同或相似。

  “中医药要走向世界,但中医不可能出国与海外每个患者面对面辨证施治,只有加强辨病论治研究,探究发病机理把疾病板块化,研制出针对疾病共性的基本方,才可能使中医的诊断和施治更明确,也更容易被医学界所理解。”

  尽管在癌症及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上不断有突破,但张建明并不满足:“要真正达到医学意义上的攻克,我还要继续探索。”他的心愿是:通过传承创新,向世人展示中医之美,延续中医之美。

  为了不再“寂寞开无主”

  这组采访带来两个感受:

  疗效神奇却欠缺数据佐证———这是中医界的遗憾。西医治顽疾,如肿瘤,有效率、生存年限数据确凿,而中医虽屡有神效,但治愈、显效人数却缺少完整严谨的统计,也缺少与西医的对比实验。这使不少人误认中医治愈疑难杂症只是个案,往往待山穷水尽“医”无路时再找中医“死马当活马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重视数据统计,重视科学普及,是中医再现辉煌不能忽视的。

  特别人才应予宽容鼓励———张建明代表了中医队伍中的一个群体:没有显赫的学历和师承,没有大医院工作经历和教授主任头衔,却临床经验丰富,他们同样是振兴中医的重要力量。遗憾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无缘申报政府部门的科研项目,大量临床经验和心得难以广泛推广。其实,历史上的中医大师几乎都出自民间,现代好中医也并不都在大医院。因而,中医的政策扶持、人才评价体系也应顺应中医的特点,才不致使特别的中医人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