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梅州现象”解读:走出围龙天地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09:11 南方日报

  遭受“8·7矿难”严重打击,支柱产业煤炭全行业退出后,梅州经济却奇迹般地触底反弹

  “梅州现象”解读:走出围龙天地宽

  科学发展看南粤

  “8·7矿难”过去一年多了,梅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如何,是否像有人担心的那样出现大倒退大滑坡?

  “梅州现在到了谷底,马上就要上升,而且发展势头好。”这是今年6月份黄华华省长在梅州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调研之后,对梅州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评价。

  数字佐证了省长的判断:梅州市今年前三季GDP增9.1%,预计全年的增速能达到10%左右;在支柱行业煤炭行业全面退出的形势下,1至9月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62.29亿元,比增13.3%;实现税金总额25.58亿元,同比增长21.39%;实现利润同比增长52.8%。电力、烟草、建材和电子信息四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115.69亿元,同比增长10.8%。

  矿难后的梅州短时间内重新步入增长轨道的现象背后蕴藏着什么?这既在于矿难过后梅州化困境为机遇、迎难而上,更在于近几年来,梅州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四个梅州)的发展战略,以开放为先导、工业为核心、生态为基础、文化为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艰难转型。

  走出围龙天地宽!走出建筑围龙,走出区位围龙,走出思想围龙,使客家人看到了一片新天!

  平稳过关

  矿难过后梅州困难重重。为了不负省领导“把困难踩在脚下,把希望握在手中”的嘱托,梅州人民“经济打好攻坚战,社会过好稳定关”,逐步走出了矿难阴影。

  矿难过后的梅州困难重重。面临经济发展和稳定的双重压力。一方面要忍受煤炭全行业退出的阵痛;一方面要尽快重塑发展的信心。今年上半年,又突遇洪涝灾害,梅州经济雪上加霜。

  第一道难关是“稳定关”。

  历经5个月苦战,今年5月底前,坚决按省委、省政府部署,全市91家煤矿404个矿井全部关闭退出。整个关闭过程,没有发生群体性事件,没有影响正常的工作秩序,没有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

  为保证煤矿关闭工作顺利进行,梅州市党政领导多次召开矿主座谈会,力劝矿主主动关闭退出。制定出台主动申请关闭的奖励政策和扶持转产的优惠政策,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资1亿元,切实帮助矿工再就业,引导矿主转产转业,寻找新的出路。

  今年3月30日晚,一场长达4个小时面对面的对话在梅州市委、市政府领导与最后10家煤矿矿主之间进行。市领导倾听意见,分析形势,讲明政策,引导新路。在充分听取各位矿主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设身处地,推心置腹,于法于理于情,力劝矿主丢掉幻想,顾全大局,理性抉择,尽快主动关闭。当天晚上,矿主们明确表态主动退出。

  在退出的同时,梅州市积极争取省的支持,加快煤矿产业转移园区建设,设法帮助企业解困。如帮助槐岗勇兴煤矿办理投资第三产业的相关手续,支持其兴办加油站;支持玉添煤矿在矿区开发“三高”农业;帮助华银集团做强医药产业、旅游业和农业龙头。

  对下岗职工,则积极主动开辟就业门路。兴宁市通过招商引资,利用老厂房等设施,在原产煤镇罗岗镇引资兴办海大电子厂、在大坪镇兴办海丰鞋厂、在新兴工业园兴办兴盛玩具厂等企业,解决了4000多原煤矿从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经济转型

  矿难以及对煤矿的整治、关闭,在短期内的确给梅州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影响,但是更把这个变化看成一次转型的机遇,调整产业结构成为紧迫而长期的战略任务。

  矿难后的梅州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元气,重新步入增长轨道,得益于近几年梅州实施“开放梅州、工业梅州”战略,大搞招商引资,抢搭工业化“末班车”,谋势布局转型打下的产业基础。

  “8·7矿难”敲响的警钟,更坚定梅州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决心和信心。“矿难表面看来,是一起安全生产事故,但在更深层次上却暴露出梅州过度依赖资源发展经济的局限性。”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说,“矿难以及对煤矿的整治、关闭,在短期内的确给梅州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影响,但是我们更把这个变化看成一次转型的机遇。尽管这些年梅州发展得较快,产业结构也由农业化转入工业化轨道,但总体而言,梅州工业仍然是以资源型为主。以往过分依赖地下资源发展经济的格局已打破,调整产业结构成为紧迫而长期的战略任务。”

  根据新的形势,梅州及时提出了“巩固提高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扶持特色产业,控制淘汰落后产业”的结构调整思路。

  在今年初市委四届五次全会上,梅州市委、市政府旗帜鲜明地提出:既要立足梅州,又要跳出梅州,坚定不移地实施“四个梅州”战略,以开放的胸襟和理念,加快工业化步伐,强势推进结构调整,推进“世界客都”的独特文化与现代化的接轨和融合,同时保护好生态,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追求一种先进的文明。

  为此,梅州市制定实施鼓励、限制、淘汰类三个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立足引大、引强、引好、引高,大力开展项目招商活动。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巩固提高电力、烟草两大优势产业,调整优化建材产业,加快发展机电、电子信息、铜系列加工、生物医药四大新兴产业,培育扶持陶瓷、工艺等特色产业,严格控制污染大、能耗高的落后产业,形成资源型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非资源型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的工业体系。

  走出围龙

  纵观客家人1000多年的迁徙历史,是一部不断走向开放的历史。走出建筑围龙,走出区位围龙,走出思想围龙,客家人不断走出“围龙”,走向开放。

  客家文化博大庞杂,然而最易切入客家人内心的,就是“围龙屋”了。千百年前背负着中原河洛文明辗转南迁,最终在闽粤赣交界处形成独特民系的客家人,以“处处为客”、“四海为家”扬名。纵观客家人1000多年的迁徙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走向开放的历史。从土围,到土楼,到围龙屋,客家民居的建筑形态也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

  走出建筑围龙,走出区位围龙,走出思想围龙,客家人走出“围龙”的脉络十分清晰。

  第一步是改变区位劣势,走出区位围龙。梅州紧紧抓住泛珠三角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提出了加快建设闽粤赣三边现代化立体交通枢纽的总体构想,推动交通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05年梅河高速通车,从梅州驱车3小时可到深圳,4小时可到广州;“十一五”期间,梅(州)龙(岩)、梅(州)漳(州)和梅州外环、梅(州)赣(州)等高速公路全面建设,梅州8个县(市、区)都能通上高速公路,并通向福建、江西。梅州从粤东边远山区一跃跨入次沿海经济带,从广东的边缘地区变成双向促进珠三角与江西、福建合作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枢纽。

  走出区位“围龙”,引进来,走出去,随之打开的是客家传统文化与思想的“围龙”。

  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梅州的“穷根”在于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相对滞后,这是制约梅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梅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症结所在。为走出思想围龙,市委、市政府借助外脑、加强学习,聘请战略发展顾问、促进院市合作和校市合作,举办“开放梅州论坛”,开放的论坛,观念大碰撞带来思想大解放。

  专题撰文:本报记者陈韩晖曾礼翟永鸣曾强特约通讯员凌峰

  图:

  梅州不断提升城市品位,构建“世界客都”。图为梅城江北一景。资料图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