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关于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09:22 东方网

  杨德广作品集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建立自主创新型国家”,要求“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是新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及各类人才。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应肩负起时代的责任和使命。我国有四种类型的高等学校: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

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职业技能型大学。每一类大学都不可缺少,以培养满足社会各个方面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这就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三方面人才: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也必须有这三方面人才的支撑。因此,各类大学都要办好,都有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但各类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有不同的分工、不同的培养任务和目标。

  教学型的大学主要培养知识面较宽、适应能力较强的专门人才;职业技能型大学主要培养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主要任务应由重点大学、研究型大学承担。目前我国的重点大学主要指进入“985”行列的大学。所谓“985”大学,即在1998年5月的北大百年校庆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在中国要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中央实施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举措。若干所一般指10所以内。由于各地、各校积极性很高,目前中央已批准38所“985”大学(这一数字还在增加)。这38所大学目前在我国国内属一流大学,它们都是有数十年、上百年历史的老校,师资力量、校舍设备、图书资料、经费投入等各方面实力比较雄厚,办学经验比较丰富,相对其它学校而言,具备培养创新人才的条件。尤其在生源上,由于我国的招生考试制度向重点大学倾斜,由它们最先挑选考生。因此,全国各地最优秀的学生大部分进入“985”大学。

  据人才学专家研究,人群中智力超常的人才占5%左右。我国每年招收500余万名大学生,报名者有800多万人,经层层筛选才能进大学。因此,大学生中有10%属智力超常的优秀生,即50万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考入“211”大学*,(全国100所)最前列的15万人考入“985”大学。这些学生从小学中学就是佼佼者,聪敏、好学,思维能力强,具有良好的素质,相对其他学生而言,具备成为创新人才的条件。50多年来,我国的招生制度把这些优秀学生送入到全国重点大学,这些全国重点大学没有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确实培养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管、大锅饭、平均主义的管理模式、培养方式,不利于拔尖人才的成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虽然有所改进,但与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相比,尚存在不少不足之处。如有些重点大学存在重科研轻教学,它们把工作重点放在科研上而不是放在人才培养上,认为研究型大学主要是从事科学研究,忽视了对如何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研究和实践。即重视“出成果”,轻视“出人才”。因为“出成果”有经费、有论文,是晋级评奖的硬指标。而“出人才”是软件务,与晋级评奖关系不大。因此许多高水平的教授不从事教学工作,本科生见不到名师、名教授,具有创新能力的教授不给学生上课。对进入重点大学的超常学生,在培养方式上,仍按传统的教育观念,采取平均主义、大锅饭式的培养方式,对超常学生没有进行超常规的培养,尖子学生不能脱颖而出。有些重点大学、名牌大学利用他们的“名气”热衷于办班创收,耗费大量精力,对在校生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投入的精力不够。“浓茶变成了白开水”。

  时下,我国高校中的“围城”现象很普遍,即重点大学从事一般教育、大众教育;一般大学从事精英教育、创一流教育。不少重点大学缺少培养创新人才的计划和措施,放任自流,使这些中学生尖子平淡无奇地度过了四年大学生活,把他们的天才泯灭在常规教育之中。重点大学在人才培养中“平而不尖”的问题很严重,导致出类拔萃的人才不多。难怪有些重点大学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34.7%)后悔上学,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什么有用的多少东西”。

  今天的大学生,10年、20年后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凡是有成就的拔尖人才,在年轻时代就崭露头角了,大学阶段是哺育他成长的最重要的阶段。李政道教授曾经在一个会上说过:“如果把20世纪的重要科学列成一个表,对于每次科学的挑战都是一批新人。新的科学家取胜的,都是在他们20多岁、30多岁或近40岁时完成的。这个规律相当清楚。”由此可见,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要把培养一批新人、新的科学家当作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大学如何为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人才,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首先要有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型大学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任务。我国有2千余所大学,不可能要求每所大学都来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对2千多所大学给予明确的分类定位,凡列入重点大学、研究型大学行列(如“985”大学和部分“211”大学)及其它一些有重点学科实验基地、文科基地的大学,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任务。其原因是这些学校有最优秀的教师队伍,有最好的设备和图书信息资料,有最好的学生来源。他们在国际交流、人才引进、经费投入、招生就业等方面都享有最优惠的待遇。有可能、有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大学是出人才、出成果的地方,但从学校到教师长期来对“出成果”重视,措施得力;对“出人才”不够重视,措施不力。高等院校,尤其是重点大学既要“出成果”,更要“出人才”,要制订“出人才”的计划,落实到每个拔尖学生身上,落实到每个教研室、教师身上,要在经费、设备、时间等方面给予保证。并作为评估考核的主要内容。

  第二,依靠“名师”、“大师”直接培养尖子学生。高校应挑选一些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师担任尖子学生的指导老师。对有培养前途的尖子学生应从本科起配备导师。长期来,有一种片面的观点,认为高水平的大学教授就是科研成果多、学术水平高,是学科领域带头人。忽视了他们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当今要真正培养出一批拔尖人才,必须依靠名师、大师。“名师出高徒”,这是至理名言,但只有让名师带“高徒”,指导“高徒”,才能出“高徒”。名师游离于培育人才之外,只是搞科研、写论文,是不可能出“高徒”的。名师、大师的功能和作用首先要体现在人才培养上,要有明确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对培养拔尖学生的导师不能以论文多少、课题费多少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而要鼓励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人才培养之中,悉心指导学生的学习、科研。尖子学生的导师可轮流担任。要列出尖子学生的名单和对应的指导教师的名单,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只要长期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必有效果,必出人才。

  第三,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必须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有良好的人文修养,更重要的要让他们及早投入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去。重点大学有许多国家及地方重大科研项目和科技开发项目,应吸收大学生和研究生参加。尤其要把那些有培养前途的尖子学生吸收到课题组中,让他们做教师的助手,参加一些具体的科研工作,如文献检索、文献综述、调研、收集整理资料、实验工作、撰写论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做,可以分一部分内容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科研项目、科技攻关项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和爱国奉献精神的重要载体。尖子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科研实践的过程中,有助于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学生在与导师的近距离的接触中,在参与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可学到导师的治学精神、治学方法以及思维方法、科研方法,学生参加一次科研实践活动,比关在课堂上、停留在书本学习上效果要好得多。由教师直接带领、指导学生参加一些课题研究,科研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最好途径。

  第四,为了做好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应改变现有的学校评估制度、教师考核制度和学生培养、管理制度。考核评估一所大学,不能只看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论文数量,还应看在校生及毕业生质量,看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多少拔尖创新人才。要从制度上解决名师上讲台问题,对教师的考核要区别对待,如担任拔尖学生培养工作的导师,不要刻意要求他们在课题经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数方面要与其他教师一样“达标”,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地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身上。传统的教师量化考核制度弊多利少,不利于充分调动教师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性。应对名师上讲台制订鼓励政策。同样,对尖子学生也要采取新的培养制度,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不要把他们放在班级里与其他同学上同样的课,做同样的作业。在基础课学完以后,对他们应“计划单列”,由导师帮他们制订学习计划、科研计划,让他们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科研项目,参加“真刀实枪”的实践。如果将尖子学生与其他学生放在同样的“模具”中铸造,是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

  总之,我国要建立自主创新型国家,必须从培养自主创新人才抓起;培养自主创新人才,必须从高等学校、尤其是重点大学抓起;高等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要在培养方式、管理制度及学校评估制度、教师考核制度等方面创新,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作者:杨德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