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限制运动员社会活动是“圈养意识”作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10:03 信息时报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日前表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中国军团备战形势非常严峻,现役运动员包括明星运动员不得参加各类社会活动。据《新京报》(11月9日)报道,有专家解析,国家体育总局此举主要是针对目前很多运动员过多参与商业活动,频频出现竞技水平下降的现象所采取的应对之策。

  对职业运动员而言,训练和比赛是其本职,捍卫个人和国家荣誉是其最高的荣幸。

笔者也认为,运动员过多参与商业活动是严重失职和不负责任的,目前,体育界的这种风气亟待整顿。但是,体育总局的这一纸禁令将“商业活动”等同于“社会活动”,一概加以禁止,似乎就显得草木皆兵了。

  运动员要出成绩,关键在于日积月累的平时功夫,“临时抱佛脚”肯定是不行的。但是,我国的体育训练历来便有“大赛中心制”的传统,即一切训练都以“大赛”为核心,围绕它来进行,大战前夕,更是搞得战云密布,紧张兮兮,甚至于取消、限制运动员们的正常社会活动。这无疑与“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训练常识是相违背的。大赛期间,我们在电视中看到各国的备战花絮,最常见的景况是:我国的运动员挥汗如雨,埋头苦练,对任何人都苦着个脸,一言不发;相反,欧美的运动员则嬉戏打闹,神情轻松,在媒体面前也谈吐自若,如同平常。两者的精神面貌和竞技状态可想而知。背着如此巨大的心理包袱,我们能发挥出最正常的水平吗?我国的一些竞技项目,像田径、游泳、足球,为什么老是上不去?关键就在于,这种“大赛中心制”下的强化训练将运动员逼入了某种心理死角,压制了个性的发挥空间。

  “大赛中心制”,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圈养意识”在作祟。建国以后,中国体育形成了一种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举国体制”,在这种体制之下,运动员的培养就等同于一件产品的制造,运动员的训练就等同于以某种方式被“圈养”。“圈养”之后,运动员变成了国家生产出来的产品,它的一切都是国家给的,因此,它的一切也必然是属于国家的。“圈养式”的生活和训练都带有明显的“格式化”特征:固定的时间,固定的空间,固定的技术特征,固定的精神面貌。

  无可否认,“举国体制”曾令我国的体育在某些项目上风光一时,但是,从长远来看,就像计划经济必然从辉煌走向没落一样,这种体制也必将由于其无法规避的弊陋而慢慢衰颓。现在很多动物都是被“圈养”的,但是,它们慢慢地便会丧失其天然的野性,再放置野外,大都不能适应生存。两者其实是同样的道理。

  中国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除了在奥运会上多拿金牌意外,长久之计,还是要从改革“举国体制”,彻底摆脱“圈养意识”来入手。有了一个科学的运动员培育体系,相信,中国体育的实力将会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作者系公务员,供职于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