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21万次“免费餐”的善行智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14:00 云网

  扶贫济困本来就是好事,要是能把扶贫济困的好事做得不伤受助的自尊,则无疑是好事中的好事。说有位宅心仁厚的老人,独居在旷原之中,他常会为潦倒的流浪汉提供免费的食宿。但在流浪汉饱餐一顿后,老人总会让流浪汉把屋东的一堆木头搬到屋西,或把屋西的木头再搬回到屋东。木头搁在屋东或屋西,对老人来说没什么两样,但流浪汉会觉得自己已经付出了劳动,就能吃得踏实,睡得舒坦。这与只知解决食宿的善行相比,表现的是更感人的智慧。

  在中国科技大学,一个学生要是在校内食堂每月用餐60次以上,而消费总额在150元以下,也就是说,每餐消费不足2.5元,这个学生就会引起校方注意,在主动核实情况之后,无须学生申请,就会有每月160元或者100元的补助,自动进入这位学生的“校园一卡通”账户。通过这种“隐性资助”的形式,中科大3年间为3600多人次贫困学生发放补助款近64万元,以每人每餐消费3元计算,解决了贫困学子21万余次的“吃饭问题”(11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

  感人的不在于21万余次的数量,在于助人而不欲为人知的智慧。没人受助,也便没人可助。对于行善者来说,满足行善之心,也是一种满足。从这个角度说,行善与受助,只能是双赢的关系。如果非要摆出救世主的架势,凌人也便是自辱。虽然马瘦毛长、人穷志短,但求日子好过,不在乎头高头低的人是有的;但这不等于施惠于人者就有资格炫富显贵,就有人格上高人一头的理由。逢年过节,各级领导访贫问苦,总会有摄像机、照相机盯着,穷人确实拿到了一些粮油被褥,但却是用点头哈腰、满脸堆笑和一口一个“感谢”赎买的。更荒唐的是,给贫困学生捐了点冬衣,也要弄成一个大会,让需要添件衣服御寒的学生,排着队走到台上,弯着腰接过几件御寒的冬装。其实,穿上这样的冬装,身是暖的,心却是冷的。为什么就不能想到:群众受穷,说明的不正是领导的无能?访贫问苦,应该带着歉意去,而不该带着谢意回。温家宝总理几次在访贫问苦时黯然泪下,表达的正是这样的情怀,惟其如此,才感人至深。

  贫穷不是光荣,露穷也是一种露丑。在务求救穷救在真穷上的的时候,也要避免将人因贫穷拉出来示众。核查穷不穷的办法多得是,不必非要采用张榜公布、登报公示和开会公领的方式。所有的救穷之举,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看,都属义不容辞,值不得大事张扬。即使要行善的仁义,也要顾及受助者的脸面。见报不妨隐去尊姓大号,出镜则尽可多用背影。中科大“隐性资助”的21万余次的“免费餐”,感人之处就在于解救贫困学生的物质之穷,没忘记体恤他们的精神之困。这是值得一切善举借鉴的行善之道。

  作者:慕毅飞

  责任编辑:一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