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今天,我们怎么谈“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14:44 四川新闻网

  虽然前些日子李银河女士一些有关“性”的言论,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但是激烈批评似乎并不能淹没人们的盎然“性”趣,“第四届性文化节”日前在广州又着实火爆了一把。数十万的如潮观者与网络上又一波批评形成了一种奇怪的文化景观,观者“性”致勃勃,显然透露出某种心理需求;而当人们一旦准备用理性来评判时,似乎并不买这个被冠以“文化”的“性”节庆的帐,斥之为媚俗、恶劣、甚至称之为教唆。其中意味,颇值探索。我们可以暂时搁置争论中的是非曲直,而仅仅讨论一下这一文化现象中透露出来的种种信息。

  性,既然是人的基本生活,那么性文化必然也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文明社会中,一种人最基本和普遍的生活,成为一种最为隐讳,最为敏感的话题,这不仅仅是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各种性的禁忌,认为性是不洁的等等观念在远古人类社会就已经形成。而在进入文明史中,政治、宗教、伦理、道德、地域、民族等诸多因素,无一不影响着性观念、性道德、性伦理的形成。人,经历过性的混乱、压抑、解放和迷茫;性,或俚俗至市井的茶余饭后的谈资,或艰深至有关人性的哲学探索;或成为文学主题登上大雅之堂,或沦为恶俗色情为正常社会秩序严拒。性,作为基本人性和人的基本生活之一,有关它的话题的繁荣和丰富的程度自不待言,而在价值多元到近乎使人迷失的今天,这个话题的讨论也必将长久的进行下去,而且会变得异常的开放和激烈。

  虽然有着深厚的人文积淀和相对稳固的传统道德谱系,但是选择开放和现代化的中国,显然也难以避免上述的讨论,正如自从近代新文化运动以来,在民族传统和西方价值中进行艰难选择的中国文化一样,性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二者的交融、斗争中,也形成了一番独特的文化图景。各种因素的纠缠拉扯中,观点杂呈,意见纷纭,今天,我们到底该怎么谈论、理解、对待性呢?这也是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

  解放还是堕落?需要怎样的性小康和性教育

  应该说,在对传统道德和风俗的扬弃中,我们早已把极端桎梏人性,性别歧视等的陈旧律条抛弃,而选择性地留存了一些民族独特风尚,譬如,发乎情、止乎礼,含蓄内敛,重视家庭,恪守夫妇忠贞等等,这些都是集体认同和自觉选择,是应该尊重的独特民族文化。然而这些大而化之的道德信条,在应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细节时,显然有些力不从心。这次性文化节强调“夫妻间性和谐”,那么不妨打个比方,恪守夫妇忠贞的道德戒律在遇到夫妇性生活不和谐的情况时,该何去何从?无性婚姻该何去何从?人是不是该应该满足自己正常的欲望,还是为了道德止于羞怯,无条件压制。处理这个问题的合法途径是离婚,然而不难感觉到,因为性生活不和谐而提出离婚,仍然是件难堪而羞于启齿的事。

  人在追求性满足时,总会遭遇这样那样的耻感和罪感,哪怕是合乎法律和情理的诉求,都难以逃避。这种耻感和罪感来自于旁观者的道德审判,舆论的压力,在某些极端的时期,性的诉求甚至会和意识形态扯上关系。各方面的压力让性退回到最为私密的房帏床笫之间去,性问题也被遮掩悬搁,得不到解决。人们对待性科学、性讨论、性资讯,欲拒还迎,欲迎还拒,态度相当暧昧。

  成人世界的暧昧性态度,折射到对于未成年人的性教育上更显出其尴尬境地,对于中国青少年性教育问题的批判颇多,在此不必赘述,成人世界首先要有正确开放的态度,才能谈到对于下一代的正确引导,在资讯异常丰富的今天,这种正确引导更为重要,回避与敷衍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虽然我们已经不再谈性色变,视之为洪水猛兽,但是不得不注意到的是,坦然、科学、深入地去讨论性的问题,仍有不小的阻力。一方面,某些僵化教条的观念,仍然在不遗余力地到处进行舆论审判,另一方面,官方和主流话语,在对待性话题时,显得格外小心翼翼,涉性问题在何种程度是属于私人领域,何种程度需要政府介入进行引导和管理,界限模糊,笼统混乱。

  正如倡导性小康的那些专家们所说,性的问题不但关涉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关乎社会运行,一些落后的,僵化的观念需要更新变革,而对待青少年的性教育问题上,更需要一种科学健康的理念。

  人坦然地去面对自身的欲望,并不断探索欲望应该以怎样一种合适的方式得到满足,那正是一种深刻的人性之解放。

  泥沙俱下?商业浪潮裹挟中性文化的异化

  先进、科学、健康的性文化的形成,除去上述阻力之外,更大的敌人乃是泛滥的伪性文化,伪性科学,甚至是伪艺术。在商业大潮中,性的滥用已经愈演愈烈,无孔不入。用性来叫卖吆喝,从中牟名牟利,成为一种惯常的手法。直接的色情产业因为有暴利可图,虽然面对严厉的打击,仍然是顽强生存,而那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性的暗示、挑逗、引诱更是大行其道。

  这种泥沙俱下导致的后果是多方面的。先进、科学、健康的性文化性观念的呼声被裹挟其中,力量淡薄,遭受着打击和摧残。受众难以辨识其中良莠,而起无孔不入更是形成一种污染,引起公众的心理反感,最为严重的问题还是在对于青少年的性教育上,正确教育的粗糙匮乏,而驳杂资讯的泛滥,这一冷一热,势必将青少年引向歧途。

  其实这种现象,更进一步提出了性文化性观念进步的要求,如果有关科学的健康的性的讨论仍然哑然无声,那么这种泛滥污染就会更加严重。人们在辨别疲劳之际,恐怕会要么无论是真是伪,一概斥之,更趋保守,要么放弃坚持,听之纵之。

  难以沟通?精英话语与大众心理的沟壑

  如前所述,有关性的讨论,或俚俗或高深,既关乎每个人琐细生活细节,又是涉及人性探索的哲学人文命题。那么不论是社会大众茶余饭后的街头巷议,还是知识精英理论探索,都会涉及于此。李银河日前的一些言论,使其深陷舆论漩涡,而有诸多性学专家助阵的性文化节,也招致颇多诟病。知识精英和大众心理之间似乎有一道难以沟通的沟壑。笔者仍是愿意暂时搁置观点是非曲直的判断,而仅仅去探求一下精英话语和大众心里接受的之间差距的意义。

  从某种程度讲,这种精英和大众的话语争端具有积极的意义。网络时代,知识精英已经不再具有对于公共话语的垄断,观点学说的提出,会很快地得到反馈和回应。涉及公共领域的学说,不能单单是学院中诉诸书本论文的高深理论,也要在大众接受中,审验其周密性、可行性和适用性。没有谁是绝对的完善的真理掌握者,某个领域内的专家也不可能使他的学说理论面面俱到,涵盖一切。即便如此,学术的思想的观点,也是应该走出学院和小众的圈子,接受大众的检阅批判。

  应当注意到的是在“精英话语-媒体-受众”这种传播途径中,媒体的浮躁,显然大大降低了的沟通有效性,媒体报道中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受众的肤浅网络阅读,引起的情绪激动多于理性分析,这些因素对于学说观点的误读,误解以及部分受众情绪化的反馈,对于精英和大众都是有伤害的。

  无论是精英或者大众,可能都需要理性。对于前者来说,要看到社会的实际状况,譬如,在中国现代化只是刚刚起步的时候,就去鼓吹后现代,理性还未建立的时候,又去奢谈解构理性,这样显然有些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对于后者,尤其是可以在网络发声的网络受众,要需要更多的理性分析,而少一些情绪宣泄。

  数千年前,中国的先贤就曾下过“食色,性也”的断语,而近世许多西方哲人也在强调性作为基本人性和人的基本冲动,在人类文明当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人,应该坦荡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欲望,在欲望与克制之间求得和谐与平衡。今天,我们应当开放地、科学地、健康地去谈“性”,建立一种适合时代的观念,谋求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只有如此才能冲破混乱的迷茫,防止堕落和泛滥。

  作者:老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