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首届中国青年创意·设计节在青开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1日03:13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首届中国青年创意·设计节在青开幕
▲首届中国青年创意·设计节新颖别致。

  李学亮 摄本报讯 昨天上午,由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主办的首届中国青年创意·设计节在青岛中联广场开幕。作为国际设计领域第一个大型公益性的青年设计节,在为期3天的时间里将有来自几十个国家的近千名设计业人士参加各项活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团中央,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杜世成,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分

别发来贺信。

  市委副书记蔡伦斌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全国青联有关负责同志参加开幕式。

  路甬祥在贺信中说,设计创新是实现产业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重视设计、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作品,不但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使人与产品更加和谐,还将加快经济增长方式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进程,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青年是创意设计产业的未来。青年学生、青年创意设计人才即将迎来我国创意设计产业调整发展的历史机遇。鼓励青年创意设计人才的成长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各界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青年创意设计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希望中国青年创意·设计节能够成为宣传创意设计产业的窗口、展示创意设计人才的舞台、交流创意设计信息的桥梁、推动创意设计产业的引擎,成为青年设计人才欢聚的海洋。

  团中央的贺信说,希望设计节主办单位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重视培养和团结凝聚设计业的青年人才,与各行业协会、专业院校一道为青年设计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为我国设计产业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杜世成在贺信中说,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的新兴经济形态。发展创意产业不仅对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够衍生出多元化的创意产品和服务,更好地展示一个地区和城市的独特个性和文化魅力。近年来,青岛市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大举措之一,着力发展影视传媒、工业建筑设计、广告策划等新兴产业,积极推进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力争使创意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重要增长点。首届中国青年创意设计节的举行,对于扶持青年设计人才成长,加快我国创意设计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夏耕在贺信中说,当前,在创意产业渐成全球性浪潮的背景下,我国的创意产业也在加速崛起,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同时,作为高度凝聚创造智慧的新兴产业,富有创造精神和活力的青年始终是推动其发展的主力军。此次中国青年创意·设计节,吸引了海内外的众多著名设计机构和设计大师到会举办作品展览和学术交流,带来了前沿的设计思想、理念和方法。相信这次活动的举办,对我国青年设计人才专业水准的提高和创意产业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

  蔡伦斌在开幕式上说,近年来,青岛市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中,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中,将创意产业列为现代服务业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青岛已具有发展创意产业的良好基础,创意·设计节的举行必将为我市加快创意产业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出积极的贡献。

  本次创意·设计节汇集了来自全球各地著名协会、知名公司精心准备的高水准主题展览和权威奖项获奖作品展览,达30项之多,市民可免费到位于南京路122号的中联广场和位于南京路100号的创意100参观。来自美、英、德、法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家国际设计机构、知名企业和国内企业应邀参节。

  在本次设计节开幕式上,我市中联广场、创意100两个创意产业园正式成为“全国青年设计创新教育基地”,并举行了揭牌仪式。

  作为本次创意·设计节重要活动内容之一,中国设计与自主创新高层论坛于昨天上午举行。与会人员分别围绕“工业设计推动制造业升级”、“建筑设施与城市发展”、“时尚设计与创意生活”等主题交流了看法。

  又讯 昨天晚上,在青岛电视台演播厅,举行了2006光华龙腾奖山东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揭晓、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提名人发布、中国设计贡献奖颁奖等精彩活动。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张惠出席活动。

  (本报记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