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土教授”的科技种粮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1日04:56 山西日报

  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仅仅靠种植传统的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是很难“发财”的。然而,在永济市虞乡镇屯里村有一位农民却利用科技种粮,不但使土地增产达效,而且成了村里响当当的富裕户,他也因此被四里八乡的乡亲们称为科技种粮的“土教授”。

  今年58岁的刘仲祥,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从1986年开始进行小麦和玉米两茬规模种植,每年种植面积都在20亩以上,已累计向国家出售商品粮300多吨。

  前些年,村里头脑灵活的人纷纷外出务工、经商,而喜爱摆弄土地的他并没有“眼红”,却打起了这些外出人员土地的“主意”,并承包了20余亩土地进行规模种粮。种植规模有了,可怎样才能使土地发挥最大效益,达到高产高效?刘仲祥首先从农业最根本的土地入手,由于不懂科技,也不知土壤里到底该施什么肥,施多少肥,于是他一方面积极订阅农业刊物,一方面又经常请教县、乡的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土壤含量测量,对土地进行“把脉问诊”后,对“症”下药,进行合理配方施肥。翌年,他的艰辛就得到回报,亩产比别人多出了很多,这就更加坚定了他种粮的积极性。经过多年的摸索,他总结出了“小麦施肥决定于磷多少、玉米施肥决定氮的多少;收于不收在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只有高投入才能有高产出”的规律,并始终坚持只从土地里取粮食,把秸秆还给土地的办法,来提高土壤有机物的含量。同时,他又积极与农业部门联系,引进种植新品种,使种粮的产量达到了最佳产量,他个人还成了全省的粮食高产高效状元。

  “土教授”的高效种植经验,极大地鼓舞了村里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周围的群众也纷纷效仿。刘仲祥告诉记者,种粮其实没什么秘诀,只要讲科技,有规模,就能达到高产,另外,正确把握市场行情,才能卖个好价格,两者并用,就能真正使土地达到高产高效。

  本报记者杨继红本报通讯员贾晓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