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印度有个“铁杆中国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2日00:04 环球时报

  

印度有个“铁杆中国迷”
瓦希施特(右)和他制作的北京奥运宣传品。早就听说印度的卡利卡特有个对中国异常着迷的大学老师,记者慕名走进了他的家。瓦希施特今年40岁,在马拉巴基督学院历史系任教。一推开他家的院门,便能看到房屋墙上醒目的北京奥运宣传画:一张白色大纸上印着5个生动活泼的“福娃”。“这些宣传画都是我自己做的。”瓦希施特笑着说道。此外,他家的门上还挂着红色的中国灯笼。一股浓浓的中国味儿向人袭来。

  瓦希施特的母亲向记者说起了儿子,“他小的时候便喜欢上了中国。”瓦希施特7岁的时候,母亲买了一些盛饭的盘子,其中有一只盘子上印着中国长城的图案。这只盘子一下子吸引了他的目光,他用手轻轻拿起盘子,抚摸着长城图案,久久不肯放下。“这么美的图案,怎么能让饭压在下面?”最后他要求妈妈不要用这只盘子盛饭,应该把它摆在桌子上显眼的地方。

  “那是我与中国第一次‘接触’,雄伟的长城一下子激起我无限的遐想,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飞到这个地方看看。”瓦希施特笑着说,后来随着知识的增长,他对中国的感情也不断加深。“小学课本上关于中国高僧法显、玄奘取经的故事,让我领略到中国人的坚毅和无畏。在大学历史系学习的时候,我更是迷上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他说,“父亲对我认识中国并迷上中国的影响也很大。他是一位历史学家,对中国历史很有研究,同时也是一位共产主义者。他给了我很多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书。读完之后,我对中国更增添了一份敬重。毛泽东一直是我的偶像。”

  瓦希施特对中国的喜爱也感染了家中其他人。他的妻子特别喜欢做中国菜,并把自家通向大街的一条小巷命名为“中国胡同”,而且要让儿子将来学汉语,到中国去。

  瓦希施特的学生也深受其影响。他的一个学生对记者说:“瓦希施特老师就像一个窗口,我们从他那儿了解了中国,也喜欢上了中国。他平时话不多,但一讲到中国便口若悬河。我们被他的中国情结深深感动。”为此,学生们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铁杆中国迷”。

  喀拉拉邦与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这片土地上有许多中国人留下的足迹。瓦希施特一有空便在这里四处寻找有关中国的记忆。他称这为“淘宝”。“在我的陈列室里,有中国罐子、中国盘子,还有很多照片,像郑和船队登陆处、中国渔网、位于卡利卡特的古丝绸大街等。”他还根据自己的考察,撰写关于中印两国交往密切的历史,并在多家杂志上发表。

  瓦希施特不仅是一位中国迷,还是一位体育迷。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他创造了一个释放激情的机会。“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一刻,我激动万分。之前我一直在为北京申奥成功祈祷。”瓦希施特谈起此事显得有点激动,“我至今还记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宣布: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属于北京。当时我一直在网吧里守候着这个重要时刻的来临,当看到这行文字跳出的时候,我兴奋得难以言表。”

  之后瓦希施特又亲手制作了许多宣传材料,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奥运会。“北京申奥成功,我写了4首歌曲表示美好祝愿。”除了写歌之外,他还制作了关于北京奥运会的贺卡、贴画、海报、台历、宣传小册子等。所有这些宣传材料都印有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和吉祥物。记者在喀拉拉邦很多地方的公共场所、车上都看到了这样的宣传材料。“我制作宣传品,是想表达我的快乐心情,同时也想让更多的朋友分享这份快乐。这些宣传品都是非卖品,首先在亲戚和朋友之间散发,然后通过他们向更多的人散发。”他说,北京曾经成功举办过1990年亚运会、1991年女子世界杯足球赛、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等国际重大赛事,“北京有足够的能力和足够的经验,而且也做了足够的准备。”瓦希施特表示,相信“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定会大获成功”。▲

本报驻印度特派记者 任 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