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80后女孩安意如评诗成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2日04:12 今日早报

  纳兰词也成图书畅销元素

  80后女孩

  安意如评诗成名

  □本报记者 马良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和“当时只道是寻常”都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词作中的翘楚。最近,一本名为《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古诗词赏析书,竟然在卓越网连续一个月高居销售榜冠军,另一本《当时只道是寻常》也迅速走红。现在,这两本书的作者又趁势推出了第三本关于解读《诗经》的新作——《思无邪》,古诗词热有些奇怪地成为今年下半年书市的一个现象。

  现在,有多少人还在读古典诗词?又有多少人知道纳兰性德是何许人?《人生若只如初见》怎么就“畅销”了?

  就这些问题,记者拨通作者安意如的电话。也许作者本人就是这些问题的答案——她不是想像中书斋里的老先生,竟是一位年仅22岁的时尚女孩!

  法宝:现代人情感解读古诗词

  对于一些诗词鉴赏的书,很多缺乏古典文学功底的年轻人总是敬而远之——因为那通常是一本工具书,枯燥乏味。

  22岁的安意如剑走偏锋。

  她热爱诗词,却不拘泥于对古典诗词字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以文字古典唯美的随笔,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抒发现代人对完美爱情的憧憬与感悟。

  一位刚读完《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女孩小倩告诉记者,她身边很多人都在读这些书,他们也想了解古典文学,但往往觉得太深、太枯燥,读不下去。“安意如不像学院派大师那么讲究考据的严谨,她只是用现代人的思维来解读诗人的情感,文字透出古典韵味,却并不讲究严格的语法,断句断得如同古龙的小说,读起来很轻松。她甚至把纳兰性德对亡妻的感情,拿来与古龙小说中小李飞刀对林诗音的情感相比较,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

  安意如说,她很厌倦用非常严肃的面孔去对待诗词,“我不去引经据典,我不会告诉读者‘你必须平仄平仄平平仄地去读,你必须知道这首诗的作者他有怎样的思想,怎样的经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不知道这些都没关系,只有情感是共通的。我只要让大家知道诗里传递出什么样的情感,它怎样感动你就够了”。

  虽然读的人很轻松,安意如写得却并不轻松。她说:“纳兰的词虽有几百首,但几乎都是表达一种情绪。我要把每一首词都写出不同来,真是煞费苦心啊。”

  定位:市场化写手

  当众多“80后”写手混迹在“青春文学”行列里的时候,安意如却用她的强项古诗词另辟蹊径。

  安意如毕业于一个不知名的学校,她的诗词功底是从小在外公熏陶下打下的。这个美丽的女孩因为先天性脑瘫,行走不便,所以比同龄人有更多的时间坐下来阅读古诗词。对于身体的残疾,她并不避讳,但她也强调,在写书这件事情上,并不希望因为身体异于常人,就借此搏出位。

  “其实,我是一个商业化的作者。之所以写诗词方面的书,是因为看好有这个市场。现在,写这方面书的人太少,而它偏偏是我的强项,所以我想博一博,但能有现在这样畅销也没有想到。我想,我捡了巧吧,适合的文字找到了适合的文本。”古典浸淫颇深的安意如,说起话来却和所有“80后”一样直率。

  安意如也是从“青春文学”起家的,只是当初的那本青春小说《要定你,言承旭》并没有让她跻身“畅销作家”。

  “跟风写的东西不畅销是有道理的。”安意如很坦率地评价自己的处女作。

  对于自己另辟蹊径,靠古诗词走红,安意如说:“我和易中天都赶上了复古潮流,每一个时期的文化流行是有风向标的,迎合这种风向标,自然就像风筝一样被吹上天。但是我和他不同,我不需要考虑社会影响,我甚至不是中文专业毕业的,不能以专业的水平来要求我。这是我比易中天轻松的地方。”

  现在,安意如已经一发不可收,真有把古典诗词一网打尽的气势。她说,关于乐府诗词的赏析也正在进行中。

  不想浪费了写小说能力的安意如也开始创作她的新小说,这一次再不是什么“青春小说”,她把目光大胆地锁定在了古典名著《红楼梦》。

  据说,这个创意还是受了刘心武的刺激。

  “他写得太烂了。”安意如又一次展现了“80后”的敢说敢为,“《红楼梦》中,惜春写得不多,这就给了我创作的很大空间。所以,我要把惜春作为我小说的主角,把《红》中的人物重新组合,变成自己的小说。”

  记者在安意如的博客上读到了这部小说的部分章节,文字中读得出《红楼梦》的味道,但众多的短句又能够看到“80后”的影子。

  旁观:没必要用学术标准要求

  顾贞观曾感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80后”的安意如,能准确破解那个三百年前多情诗人的心曲吗?北京某出版社一位女编辑告诉记者,她随便翻了30页,就找到了5处有关诗词的错误,实在读不下去了。

  安意如解释说,有些所谓字词错误,是因为古诗词不同版本里字词会有一些异同,但如果真是她的错漏,再版时一定会改过来。不过她也强调,她的书不是专业工具书,重要的是对诗词的理解上没有大的偏差。

  记者拿着安意如的作品请教了浙江大学中文系一位搞古典文学研究的副教授。他评价说,文字优美是这些作品给人最深的印象,优美之中且能透出几分灵气,作者是有才之人,这是毫无疑问的。

  他也指出了文中的几处错误,比如:引宋人“《离骚》千载寂寞后,《戚氏》凄凉一曲终”,实际应该是“离骚寂寞千载后,戚氏凄凉一曲终”。但他认为,作者并未宣称这些作品是学术研究的成果,也没有说是其独得之秘,大家没必要以学术研究的标准来衡量它们。

  对古典诗词的解读,专家认为,向来就有“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的分别。前者是研究者的客观视角,先求得真实还原,然后再谈得上解释;而后者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办法,所以自然不妨以“心解”为主。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后者的视角更具有主观色彩,也更具有个性,容易得到人们的喜爱。安意如的文章相对偏于后者,其流行或与此有关。但专家也认为:“作品中小女子气太重,幽怨哀怨的氛围太强,文章的风格比较单调——连写辛弃疾都写得那么柔。”

  但大家还是对这样的现象给予了更多的肯定:“多出几个这样的流行人物,起码对于提高青少年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爱好是有益的。只要不是‘戏说’、‘胡说’,而是的确写出自己的心灵感悟,都是值得鼓励的”。(1211301)

  提示:今天下午4点,安意如将在晓风书屋(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店)举行读者见面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