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让公共财政阳光普照三晋大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2日05:41 山西日报

  建立全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让全省人民特别是相对贫困的群众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河津市忠信村农民薛旭科全家4口人,种地、打工、跑运输,年收入2.6万余元,小日子过得相对不错。谁知天有不测风云,2005年夏天,老薛开着三轮车往地里送肥料时不慎在崖沟边翻了车,腿部、腰部粉碎性骨折,头部严重受伤,到西安后经多方抢救,花了6万

多元,才保住了性命。合作医疗按当年的封顶线给他报销了1万元,再加上自己积攒的钱,只欠下外债2万余元。老薛说:“要不是合作医疗,我们家就彻底返贫了。”河津市医管中心主任任彬对记者说:“要是发生在今年,按3万元封顶线报销,他家就不用欠债了。”

  与老薛遭遇相同的还有该县樊村的贺玉平、西坡村的郭淑娥等几位农民,他们在北京、西安等地大病治疗后,今年都享受到了2万元以上的补偿。

  记者从省财政厅了解到,2001年以来,我省着力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经过几年的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一个以最低生活保障、灾民救助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社会互助为补充,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全省城乡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受益人口达300多万人。

  我省现有贫困人口332万人,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这些困难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对全省城乡救助体系建设工作予以了高度重视。2005年,省委书记张宝顺作出专门批示:“我省建立社会救助体系要尽快提上日程。”省长于幼军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将全面推行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对农村特困群众实行低保、农村五保对象应保尽保等社会救助工作列入了为群众办的12件实事之中。

  然而,建设覆盖全省的社会救助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才能有效地推进这项百姓翘首以待的“德政工程”?省委、省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两条思路,一是倾斜财力,提高保障标准;二是完善体系,扩大覆盖面,保障困难群众的生活权益。

  2005年9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全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标志着我省社会救助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全省各级财政投入资金从2001年的3430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3.04亿元,期间3次提高低保标准,使月补差标准达到68元。救助对象从2001年的6.7万人增加到今年的86.2万人,覆盖了所有类型的人员,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灾民救助工作扎实有效。从2001年到今年6月底,全省共下拨救灾款6.48亿元,累计救助灾民2000余万人次,省、市、县三级全部建立了救灾应急预案,有效维护了受灾群众的基本权益,保障了灾区的社会稳定。

  ———农村特困户救助和农村低保工作稳步推进。到2005年底,太原、阳泉、晋城、运城4市和36个县(市、区)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余县(市、区)开展了农村特困救助,全省纳入农村低保范围的有20.4万人,月补差20.4元;纳入特困户救助范围的有46.2万人,每人每年平均补助200元,救助标准最高达到每年1080元。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态势良好。2005年,省财政将全省10.2万符合条件的五保对象按照1000元的年供养标准全部纳入五保供养范围,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各市县投入建设资金7025万元,新建和扩建敬老院143所,农村敬老院由739所增加到770所,集中供养人数由原来的4810人增加到5623人。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全省11个市和114个所辖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全部制定了农村医疗救助实施细则或办法,79个县(市、区)开展了医疗救助。累计支出资金2785.5万元,救助28万多人。在全省26个城市开展了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共下拨城市医疗救助资金2221万元,救助6762人。今年以来的平均人次补助水平达到1419元,有效地缓解了困难群众看大病难的问题。

  ———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改革顺利。2003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意见》,各级政府建立了救助管理工作领导机构。目前已投入800多万元,对全省各救助管理站普遍进行资助和改造,全省救助管理站由12所发展到目前的23所。

  ———教育救助全面启动。从2005年春季起,对全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省财政列支预算8949万元,受助学生164万余人;从2005年秋季起,这项惠民政策又走进了城市,省财政列支预算3553万元,受助学生13万人。与此同时,开始对全日制普通高校困难学生按每人每月60元给予伙食补助,省财政列支预算2500万元,受助学生4万多人。

  ———廉租住房救助逐步推进。2004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和完善城镇廉租住房制度的通知》,使城镇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基本需求有了政策保障。截至2005年底,全省享受住房保障的有6447户。

  在做好上述社会救助工作的同时,全省各地还从当地困难群众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就业、再就业以及用水、用电、取暖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建立相关的救助制度,充实社会救助的内容,使我省广大困难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公共财政阳光的温暖。

  本报记者郑凤岐本报通讯员高向新薛朝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