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走出去”在加快 ——“入世”五年看上海之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2日09:00 解放日报

  5年前,“走出去”这个词,还很少用在描述内地企业的经营活动上;可如今,“走出去”似乎已成为许多企业家的口头禅。这5年,正好是中国入世后的过渡期。

  一项项统计数字是这种变化的最好印证:

  2000年,申城在海外投资的非贸易性企业和贸易性企业累计为582个,总投资4.4亿

美元。到2005年底,上海企业对外投资项目累计达到909个,总投资额达到22.4亿美元,比“十五”原定目标的10亿美元增长一倍多;其中2005年全市对外投资总额为7亿美元,同比猛增1.13倍,创历年之最。

  10亿美元:22.4亿美元———是当初目标定得太低吗?不,是上海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了,超出了当初的想象。

  是什么促使上海对外投资如此快速增长?

  是什么让上海企业在短短5年间,不仅坦然面对国外商品的冲击,更毅然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一展身手?

  这就是入世所带来的力量。

  德国来了上海买家

  5年前,谈及入世,对“狼来了”的担忧远甚于对未来市场的期望。

  当跨国巨头瞄准了更加开放的中国市场时,当国界对国际竞争的屏障作用越来越小时,本土企业面临的是国内市场空间受到挤压的威胁。

  事实摆在眼前:全球9大汽车巨头都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其中每一个巨头的规模和技术含量,都超过中国汽车“大家庭”;友邦、安联等25家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中,任何一家公司的资产总额都远远高出中国保险业所拥有的资产总量;同样,国际零售业巨子———沃尔玛集团的年均销售额高达上千亿美元,令国内商业企业望尘莫及。

  入世,进一步开放市场,意味着竞争压力的加剧,有人在担心———“未来20年,中国本土企业在自己的市场上,还会不会是主角?”

  而上海作为外资进驻中国市场的“桥头堡”,压力更是首当其冲。5年来,落户上海的各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经从几十家,增加到150多家。

  竞争的压力,不仅没有把本土企业压垮,却激发了本土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的动力。上海财经大学国际贸易专家郭羽诞教授认为,如果说开放本土市场,是WTO框架下我们履行承诺的义务,那么向海外进军,去开拓国际市场,则是WTO赋予我们的权利。两者相辅相成。

  一则,外资的大举介入,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压缩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加速本土市场趋向饱和。“走出去”,寻求另一片发展天地,似乎更加迫切。

  二则,入世带来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本土企业从与外资机构同台竞技到合作共赢,学习外资的先进理念,更有机会共享外资的海外资源平台,进一步提升了本土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眼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