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谒铁托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2日09:34 南方日报

  域外长风

  肖复兴

  伟人是时代和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时代过去了,人民心中的情感,还像是火炬中火焰,并没有消失成灰烬。过去的日子,对于时代是历史,对于民间是故事,对于百姓就是

记忆

  铁托墓在贝尔格莱德城南的德迪涅山上,离城中心不远,半个小时的车程。我曾经三次到过贝尔格莱德,来去匆匆,都和铁托墓擦肩而过,这次时间再如何紧张,也要前往拜谒。

  铁托墓的位置,是原来的总统府,叫做花宫(Thehouseofflower),一个很漂亮的名字,如今,铁托睡在这里,很适合,很匹配。正是初秋季节,满山的树,五彩斑斓,风吹拂着树的枝叶花头巾一样飘曳,仿佛整个的山轻轻在动。拾级而上,到处落满醋栗、松果和金黄色的李子,错落杂陈成一道图案奇特的地毯,带我上山。

  进门来,左手处便是铁托墓,右手处是陈列室,正前方则是沿山坡一溜儿茵茵的草坪,间或有一些雪松和白桦。草坪上立着不少青铜雕塑,我一眼望见的是立在最前面的铁托,他身披军大衣,足蹬长靴,挎着手枪,垂着头,剑眉紧蹙,正迈步前方,充满动感,形神兼备。在他身后不远的白桦丛中,则立着游击队员和背负着伤员的塞尔维亚百姓形象的群雕。在法西斯入侵前南斯拉夫的时候,铁托是人民军的总司令,率领各族人民顽强抗击侵略者,成为世界闻名的英雄,铁托那时说过一句荡气回肠的话:“别人的我们不要,是我们的,也绝不能够给别人。”在那时,铁托化名过瓦尔特,这总让我想起前南斯拉夫那部有名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不知道这两个瓦尔特有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却可以肯定寄托着人们对铁托的感情。

  陈列室沿山坡盖起,蜿蜒的长龙一般,里面陈列着前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和各国政府赠送给铁托的礼物,其中有一架铁皮鼓似的六弦琴,是一位在战争中失去手指的残疾人用股腕制作而成的,留给我的印象最深。这让我想起我们曾经共有的年代,对于领袖真诚得近乎盲目的崇拜。虽然,那琴鼓和琴弦早已经破败而折断,却让我久久流连,感叹着“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压轴戏放在拜谒铁托墓上,这是一座长20米、宽15米的玻璃房,四周和穹顶都是用玻璃制成的,阳光直射进来,满屋金子般灿烂。这原来是铁托办公之余常爱去的花房,按他自己的要求,死后一切从简,就埋在花房里,生前大多时间和征战与论战为伍,死后就让花丛与自己为伴吧。要说那陵寝并不大,我们现在新建的别墅,有的也大于这300平方米呢。墓穴和墓碑连在一起,墓穴上方有一座大约长10米、宽5米、高1米的白色大理石,便是墓碑了,没有任何装饰,没有任何谀词,只雕刻着“约瑟普·布洛兹·铁托1892—1980”几个金色大字,横躺在上面,就像铁托自己永远沉睡在这里一样,这样睡得会很安详。

  墓碑的一侧,有两间屋子,一间布置成铁托办公室的样子,有办公桌和书架,还有一尊半身像和一幅扶面沉思的油画像。另一间则全部是我们中国的明清家具,黑色的木料上镶嵌着亮晶晶的宝石。铁托一生对中国充满感情,当年我们严厉批判他为修正主义,他从来没有反击过、甚至为自己辩解一下。他一直敬仰我们的领袖毛泽东,一直渴望与毛泽东会面,他曾经说中国和南斯拉夫一样,都是靠着自己用枪杆子打出来的伟大国家。可惜他终于来到我们中国的时候,毛泽东已经去世,错过了世界公认的两位强人兼伟人握手那历史性的镜头。

  墓碑的另一则房间里,陈列着的全部是火炬,那是每年铁托生日那天前南斯拉夫人民高举火炬接力之后送给铁托的礼物。这样火炬传递的节目,成了过去那个年代里的传统,一直延续到铁托1980年去世6年之后的1986年。伟人是时代和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时代过去了,人民心中的情感,还像是火炬中火焰,并没有消失成灰烬。

  铁托墓的下方,是铁托逝世之后建立的一座铁托纪念馆,很宽阔,上下两层楼,前面有轩敞的广场,俯视着萨瓦河、多瑙河和整个贝尔格莱德城。只是由于经济的原因,纪念馆近年被出租了出去,现在正在筹备一场现代艺术展,大门旁的玻璃窗上悬挂着一条标语:“文化在一个国家的位置是一个情人的角色。”我不太明白这里所说的文化,指的是将要展览的现代艺术,还是指以前纪念铁托的那些展品。

  一位上点儿岁数的纪念馆工作人员见我在门前发愣,他热情地用英语招呼我,可以进去在一楼展厅里看看,那里还有两辆铁托当年坐过的汽车,其余的展品都已经打包放在地下室了。许多塞尔维亚人对此并不满意,如何评价铁托,那是历史学家的事情,对于一般人而言,铁托时代,他们的人均月工资曾经达到过1500美元,那时候老百姓贷款买了房子车子,后来货币贬值,需要付的贷款增多,但仍按照原贷款的面额和利息,差额部分不用百姓而是由政府埋单。现在在贝尔格莱德的街头还可以看到那时买的奔驰车在跑,起码跑了30多年了,顽强地记忆着一个早已经逝去的时代。

  过去的日子,对于时代是历史,对于民间是故事,对于百姓就是记忆。

  本版插图/张旭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