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打造重点学科“航母舰队” 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00:12 人民网-华南新闻

  

打造重点学科“航母舰队”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
中山一院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腹透和血透中心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王深明在多个场合强调,“医院之间的竞争不是规模的竞争,也不是资产和设备的竞争,而是人才的竞争,是学科水平和医、教、研综合学术实力的竞争。”据了解,该院拥有肾内科、神经科和普外科等3个国家重点学科和8个省级重点学科及一批院级重点学科,形成了国家—省—院三级重点学科的“航母舰队”。如何打造这一学科“航母航队”,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笔者就此作了深入走访。

  整合学科资源强化学科交叉

  中山一院是我国最早提出多学科交叉综合治疗理念的医院之一。院长王深明认为,高校附属医院学科建设要重视资源整合,强化学科交叉,打多学科联合攻关、凸显综合实力的牌。因此,医院坚持把学科建设、技术创新作为创建一流医院的核心来抓,促进医教研工作的协调发展,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该院从增强学科竞争优势出发进行学科资源整合,不仅从学科建制上将过去独立出去的胃肠胰外科、血管甲状腺外科、肝胆外科、器官移植科等专科进行重新整合,组建普通外科,为创建国家重点学科创造了条件;将分散在各科室的超声波设备进行整合,成立超声波科,为超声波科发展成为硕士和博士点创造了条件。此外医院还组建了心血管医学部、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影像医学部、检验医学部等一批实力雄厚的学科群;又将一些具有强竞争力的专业独立出来成立新的学科,如成立了生殖医学中心、器官移植中心、新生儿专科、脑血管病专科、胎儿医学中心等一批具有强竞争力的特色专科。

  此外,该院还建立了“打擂台”公开选拔和评估院级重点学科制度,建立学科三级(国家、省和院级)梯队建设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争创省级和国家级重点学科。通过学科资源的优化整合,大大促进学科的临床发展和技术创新,既提升学科竞争力,也增强临床技术水平。同时,他们还组织学科交叉和多学科联合攻关,如与生命科学院和基础医学院相关基础学科强强联合,进行科技创新,探索开展高难度和具有挑战性的医疗技术和科研项目,从而大大提升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构建综合平台打造一流梯队

  科研平台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医院向高水平科研型医院发展的重要保证。主管学科建设的副院长余学清告诉笔者,为建设重点学科,医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立了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蛋白组学、免疫学以及干细胞组织工程等实验室平台,对中山大学全校开放,博采所长,共同发展,为各个学科提供了很好的实验室条件。

  党委书记颜楚荣强调,一个好的平台,并不是说哪一个人、哪一个学科比较优秀,而是医院整体实力强大。医院吸取学术界“学科只注重某一个人,而这个人老了,这个学科也全完了”的深刻教训,对学科人才梯队的建设十分重视,争取做到“人走技术在”,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曾任该院院长的黄洁夫教授是我国肝脏移植技术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在他的主持下,组建了器官移植中心。2001年黄洁夫调任卫生部副部长,接任的学科带头人陈规划于2003年又调任中山三院院长,但器官移植中心的发展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日益强大,创造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成绩:2004年挑战器官移植极限,成功实施了亚洲首例器官簇移植术,再次创下了亚洲最高龄患者肝移植纪录;2005年又成功实施华南首例成人活体肝移植……这正是中山一院拥有一个良好的人才技术培养平台,锻造一流的技术团队和人才梯队的结果。也是这种平台锻造了一批重点学科特别是3个国家重点学科的一流梯队。

  肾科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余学清告诉笔者,肾科是中山一院最先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的科室,也是全国第一批获此殊荣的学科。从1963年全国首例腹膜透析术的成功开展到今天全国透析病人最长生存期纪录的创造,肾科成为中国肾脏病学和全国肾脏病学会的创建单位之一,创办了我国肾脏病学术交流的主阵地《中华肾脏病杂志》;这里是卫生部、广东省肾脏病重点实验室,是广东省肾脏病学会的创建单位;这里是我国首批同专业博士、硕士授权点和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基地,也是我国肾脏病学科高层次人才培训中心……如今已成为学术队伍强、研究平台好、与世界接轨的国家重点学科,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肾脏病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中心之一,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腹透和血液透析中心。而且学术团队越来越年轻化,临床科研力量雄厚,现有教授12人,其中45岁以下8人,全部为博士生导师;40多岁的骨干都是研究生毕业,大多数到过国外留学进修,与国外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普外科是一个强强联合的学科群,其属下的胃肠胰外科、血管甲状腺外科、肝胆外科、器官移植科等专科在华南和全国都是举足轻重的实力专科。这些专科都是在原普外科发展壮大过程中逐步独立出去的,2000年申报国家重点学科时强强联合重组普外科,2001年在国家重点学科评估时以优异成绩免答辩直接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

  据普外科主任汪谦介绍,普外科一直坚持一个信念:手术地方知名,学术世界知名,临床科研两促进。多年来该学科以器官移植为龙头,肝癌和胃肠肿瘤及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治为研究重点,取得了较快发展,部分临床和科研项目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尤其在港澳地区及东南亚一带享有盛誉。为提高学科的科研能力,医院投入近千万元改善了普通外科实验室,又相继成立了器官移植中心、肝癌研究中心、胃癌诊治中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乳腺疾病诊治中心。并根据“人类基因组计划-功能基因组研究”的需要建立了消化系肿瘤组织库(中心)。这些中心的建立为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课题提供了支撑条件,也为普外科人才培养和国内外的科研合作建立了良好的临床基础研究平台。该科创办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是国内胃肠外科领域最高级的学术刊物。

  普外科的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结构合理、人才辈出。现有教授24人,副教授32人,讲师30人。其中博士导师15人,博士学位51人,博士硕士学位者占85%,出国留学人员24人。在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担任重要职务的就有6人:胃肠外科学组名誉组长詹文华教授、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组长汪建平教授、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王深明教授、胆道外科学组副组长梁力建教授、胃肠外科学组副组长何裕隆教授、脾脏外科学组副组长汪谦教授。还有8人在不同的外科学组担任委员;另有3人在国际学术团体担任常务理事或委员。

  神经科创建于1954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神经内科之一。2001年更是以全国同类学科第一名的好成绩免答辩直接进入国家级重点学科行列。该科以神经遗传病、脑血管病和神经系统老年变性病为临床和实验研究重点,还有专门的神经ICU和实验室。其中脑血管病专科已成为国内重要的卒中培训中心,并首创了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为世界各地研究人员采用。神经ICU是广东首家神经ICU,其规模国内屈指可数,成为华南地区危重病人抢救中心;实验室设备先进、专业齐全,2005年美国西北大学国际知名华人神经科学专家饶毅教授参观后感叹:“这里的实验设备比我的实验室还好!”。

  回顾神经科的发展,学科带头人曾进胜教授表示,更重要的是他们已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水平居高的学术梯队,有教授12人,副教授15人,其中博士导师8人,硕士导师21人,具有博士学位22人,具有硕士学位9人,有欧美留学经历者10人,还有多名科研骨干正在国外著名大学培训;获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津贴4人,入选教育部第二人才梯队1人,“千百十人才工程”广东省级培养对象2人,中山大学校级培养对象5人。一批德高望重、国内著名的神经病学专家如梁秀龄、刘焯霖、黄如训、钱采韵、苏镇培等教授仍然活跃在临床和科研第一线。学科医疗和师资力量雄厚,已成为华南最大的临床神经病学教学基地和最具实力的名医会诊中心。

  医教研并进科研临床互长

  中山一院是一所多层次、多学科、多专业的临床教学医院,医教研齐头并进、以学科建设、科研教学和基础研究促进临床可持续发展已成特色,也是其优势所在。余学清认为,作为临床医生,60%到70%的时间都得用于临床诊治、给病人看病,科研的重任应落到基础研究人员身上。临床为基础研究提供充足的病例和科学问题,而基础研究则要针对临床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找到解决临床问题的办法,促进临床的进一步发展,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医教研并进,基础科研临床互相促进。1999年该院“珠海学科建设会议”后,建立了选拔、评估院级重点学科制度和创建国家、省、院三级重点学科的激励机制,出台了《关于促进学科建设的奖励规定》等,进一步调动了科技人员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医院发表的论文总数、论文被引用次数以及SCI收录数已逐步名列全国医院前列;科研成果和科研课题均取得历史性的突破;研究课题的档次也逐步提高,连续四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以上。今年又创下历史新高,拿下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73项省部级基金项目。

  2000年以来,仅肾科、神经科和普通外科三个国家重点学科就培养博士215名、硕士222名;获得各级科研基金224项,其中国外基金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6项,省部级140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665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神经科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迄今为止我国神经病学界获得的最高奖项。

  中山一院已不仅仅是国内综合实力最强的医院之一,更已打造成为我国举足轻重的一家医教研并进、科研医疗互长,教学临床互促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多年来,该院充分发挥学科齐全、实力雄厚、多学科联合攻关的优势,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带动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疗奇迹,为我国乃至亚洲医学界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空白,在社会和医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张乐人 廖秋桃 周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