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膳食营养同样要遵循自然之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06:00 光明网
张田勘(北京编辑)

  “2006中国食物与营养高层论坛”上透露的消息说,到2005年年底,中国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还有2365万,城乡居民仍面临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度的双重挑战。

  民以食为天。而在吃和营养的问题上,我国居民的营养不均衡的情况,再次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老子的话:自然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无论从宏

观还是到微观,从社会还是到个人,都体现了这种情况。因此极需要从“人之道”回归到“自然之道”。

  从社会层面和宏观看,由于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人们的富裕程度也高,生活水平相应地提高了,对饮食就存在较高要求,于是拼命追求表面上看起来是高质量的好食品,比如高蛋白、高脂肪饮食,主要是鸡鸭鱼肉类、海鲜、蛋类、乳制品等食物,正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和西部落后地区,人们尚未脱贫,虽然跨过了温饱线,但远达不到讲究营养不营养的地步,出现营养不良也就在所难免。

  从个人层面和微观看,饮食营养上的不平衡或两个极端同样不是自然之道,也即不科学。在富起来了的地区,人们有了钱,以高质量的食物来改善生活的愿望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却忽略了两个问题:一是营养知识缺乏,二是讲排场和比阔比富,这就导致了食物七大营养素中蛋白质和脂肪过多,而碳水化合物(糖类)、食物纤维和维生素等较少或不均衡。

  比如,中国营养学会的统计表明,仅在上个世纪的1978年到1989年的10年间,我国的人年均肉类占有量从8.9公斤提高到23.7公斤,从1982到2002年的20年间动物脂肪摄入量增加了两倍,而含有丰富纤维素的蔬菜则相对减少。由此“富贵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病、肥胖、脂肪肝等自然而然找上门来。而在贫困地区,就更别求营养知识了,营养不良也是一种自然的事情。

  而对这种营养上的不均衡现象,应当从社会和个人或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解决。从社会层面来解决,总体上是要促进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使贫困地区的居民尽快脱贫。具体的方法有很多,但政府的扶持和输血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当地人的脱贫自救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更重要是,从授人以渔的造血自救角度看,孟加拉国的尤努斯对穷人小额贷款脱贫也值得借鉴。当然,慈善组织的援助也是一个因素。

  而在微观和个人层面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培养和加强公民个人的营养和饮食卫生知识,已经非常重要。这方面,政府当然有责无旁贷的义务,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更要投入到对公民的健康营养教育中。公民个人更要积极参与,因为健康和长寿是自己的事,每个人都应当积极主动。

  其实,在这方面我国科研人员早就以战略性的眼光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计划。在多学科专家的合作调研基础上,2001年11月3日我国出台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其中就向公民提出了三大能量物质(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最佳比例。现在公众的营养改善工作已首次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卫生部也正在组织制定《中国居民营养改善条例》。

  当然,个人饮食营养的平衡,还要遵循细水长流和不走极端的均衡策略,近年在科研结果上倡导的“吃七八分饱”,正是自然的平衡原则在营养和长寿关系上的体现。所以,在饮食营养上全面地做到和回归“自然之道”,就会不仅能让贫困者有饭吃和有营养,而且让富裕者能吃得科学,吃出健康和长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