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白鹤泉真的有过白鹤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08:46 潇湘晨报

  

白鹤泉真的有过白鹤吗

  

白鹤泉真的有过白鹤吗

  本版有关岳麓山风光源流考据,大多引自《湘城访古录》、《岳麓小志》等。

  本版整理 邹容

  本版摄影 李林冬

  图/岳麓书院纪念馆

  10月14日,麓山寺。

  10月14日,爱晚亭。

  9月26日,湖南大学广场自卑亭。

  一条小毛路上山

  唐。768年。距今1238年的长沙人上岳麓山,先过渡,再徒步或骑马。诗人杜甫笑称:“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很古典华丽的场景。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于右任在他的《岳麓小志》中描述,自湘江岸至岳麓山,有“麓山大马路”,“直达山顶”,“路旁夹植洋槐,夏日枝叶茂盛,交覆如翠盖”。这个马路是1917年春为黄兴、蔡锷归葬岳麓时所修。之前,它只是“一小石路”。长沙人曹师范也曾撰文回忆,1928年深秋他上岳麓山,过渡上溁湾市码头后,“走另一条小毛路,弯弯曲曲,可以通到岳麓书院,羊肠小道,而且断断续续要越过两家私人的菜园。”

  书中还记载,当时岳麓山“筑有战壕,并安设电网,屯兵以拱卫省城”,是“河西要塞”。1937年至1942年,它曾反复被日本侵略军的炮火撕裂,创痕遍体。

  1975年岳麓山被辟为公园,幽深景色与长沙城区融为一体。公园今设有南北二门。有公路、索道、游道,连通整山。

  [数据]

  目前岳麓山的游客人数每年约为100多万人次。

  白鹤泉真的有过白鹤吗?

  岳麓山从白鹤泉至爱晚亭一线为横向断裂带,沟壑溪谷连绵,地下水沿断层汇向低谷,形成“白鹤”、“清风”等泉。从清风峡下行至岳麓书院,沿途号称有“百泉”。

  白鹤泉在麓山寺观音阁右侧。是今游道边一处陡峻转折地。清光绪三年(1877),曾建有白鹤泉碑亭,毁于抗日战争(今亭为1956年重修)。明《岳麓书院志》记载:“泉出石中,甘洁不涸。”清陈运溶《湘城访古录》解释其名,“相传尝有白鹤飞止其上”,但白鹤消失年代无考。“鹤去泉仍冽”,如今,仍雕刻了两只白鹤,置放泉池中央。

  清乾隆时期,有诗描述用白鹤泉水煮茶,是麓山寺僧招待客人的极品。

  现在,岳麓山上最有人气的则是爱晚亭旁边的清风茶室。今岳麓书院外的风雩亭、吹香亭,所临池水均为岳麓山山泉汇集。

  [档卷]

  清风泉 位于爱晚亭右侧,泉边有山洞,曾为抗日战争长沙会战期间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所。今挂纪念牌标识。

  红叶井位于湖南大学校园内。今仍有师生来汲水洗衣。

  亭台背后的故事

  爱晚亭的历史,在岳麓山不算悠久一列。仅仅214年。

  即便如此,它也足以与北京陶然亭、滁州醉翁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为中国古建四大名亭。

  抗日战争时期亭毁,1952年重建,亭名由当时的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专函请毛泽东主席所书手迹而制。1987年大修。

  爱晚亭宜于黄昏流连。晨起观日就要到岳麓山顶了。

  山顶原有赫曦台,曾几度废建。

  2006年9月,长沙政府规划欲重建赫曦台,因未做环境评估而被叫停。

  [补遗]

  自卑亭位于今东方红广场东北角。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供行人歇足之用,取“登高自卑”之意。嘉庆十七年(1812年),移建于通向书院道路的正中。行人须从亭内穿过。现存自卑亭为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建。

  千年寺,百年宫

  据《岳麓志》记载,西晋以前,岳麓山最早是道士修炼的福地。不过,直到隋唐,都没有道观的记载。有史可查的云麓宫修建年代,是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

  而此前的三国吴宝鼎三年(268年,据陈先枢),岳麓山已有了慧光寺。即后来的麓山寺。据考证,它的创建,只比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晚28年,比南岳有名的福严寺早了300年。

  距今528年的云麓宫与距今1738年的麓山寺,一个修在岳麓山顶峰,一个深掩于山腰密林,都历遭焚毁。1944年,它们同被日机炸毁。当时,麓山寺仅存山门及观音阁。云麓宫1957年曾重建,但旋即在“文革”期间被拆。

  今麓山寺与云麓宫均为重修。

  [旧迹]

  道林寺诸多文献及前人诗作,都曾反复提及“湘西二寺”。据考证,此二寺,一为麓山寺,另一个是道林寺。“湘西”即公元257年设治于湘江西岸的湘西县,与现在湖南西部湘西自治州无关。道林寺,修建于六朝时期,比麓山寺晚。明正德四年,为扩建岳麓书院而拆废。原址约在今湖南大学图书馆附近,已无迹可寻。

  两块碑:最神秘,最沧桑

  据史料记载,立在今岳麓山顶的禹碑,已有794年历史。

  有研究者推测禹碑是夏代官方所镌刻的大禹治水内容(株洲刘志一教授认为是楚王碑)。今天我们所能看见的岳麓禹碑,高1.7米,宽1.4米,碑文分9行,每行9字,末行空四字,共计77字。字字如蝌蚪。

  《湘城访古录》考证它是“宋嘉定初”一个叫何致的人,从“南岳岣嵝峰(祝融峰)密林丛莽中”,“拓其本过长沙转刻之岳麓山顶”(另说是刻在岳麓书院后山巨石)。估计原碑在南岳湮没了千余年,隐蔽于岳麓山400年,至明代嘉靖十五年,又从岳麓山被拓传到云南。此后,天下各地如武汉龟山、江苏汤阴、浙江绍兴、河南开封等出现的禹碑,皆源自此。

  比禹碑更早出现在岳麓山的碑刻,则是古麓山寺碑。

  这块著名的唐碑刻于公元729年,出自当时大书法家李邕之手。碑上斑驳字迹,已在世间存在了1277年。清代姚鼐曾考证李书写碑文时“年逾50”,又是“赴谪时道中所书”,一生沧桑人事,令其笔锋“凌厉不可一世”。称“北海三绝碑”(李曾任北海太守)。

  

白鹤泉真的有过白鹤吗

  

白鹤泉真的有过白鹤吗

  《湘城访古录》还记载,李碑周围多丛草,曾夜遇山火延烧,仆地断裂,后“胶而合之”,“裂痕尤甚”。如今,古麓山寺碑保存在湖南大学。

  [补遗]

  长沙会战碑建于民国37年(1948年),原置于云麓宫前,周边有长沙历次抗日阵亡将士名录碑栏。(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会战碑移至响鼓岭。移来时,正、背面位置还放错了。今有抗战纪念标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