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重拾诗歌精神——贵州诗人签署《中国修文诗歌宣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10:08 贵州都市报

  

重拾诗歌精神——贵州诗人签署《中国修文诗歌宣言》

  9月,当代诗坛风云再起。诗人赵丽华的几首旧作遭恶搞,网上网下极尽嘲讽之能事。赵丽华被贴上“诗坛芙蓉”、“梨花教主”等标签后,在网上掀起了一场罕见的全民诗歌运动。

  

重拾诗歌精神——贵州诗人签署《中国修文诗歌宣言》

  9月30日,数十位现代诗人以“支持赵丽华,保卫现代诗歌”为口号开了一场诗歌朗诵会。会上,诗人苏非舒在台上当众脱衣、裸体朗诵,引发强烈的反响。

  10月26日,《人民日报》记者李舫发表《恶搞中沦为大众娱乐的噱头谁在折断诗歌的翅膀》为题,对当代诗歌进行批判。

  11月3日,海南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天涯》杂志主编李少君在博客和天涯社区发表“檄文”,认为李舫的文章曲解了赵丽华和当代诗坛,引发诗坛地震。

  诗歌本是寂寞的事业,可是现在再没有比诗歌更喧哗的了。

  口水诗、裸体朗诵、网络骂战、性丑闻……最近发生的这些事件让诗歌成为了舆论的焦点。搞笑、进兽笼生吃牛肉……这些行为让诗人成为娱乐的主角。

  作品粗糙无聊,举止荒诞怪异,甚至于品行低下,这几点是媒体、网民对诗人形象的集中攻击的“要害之处”。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11月10日、11日,一个诗歌集会在我省修文县进行。“面对当下诗歌对现实生活的麻木、冷漠、庸俗以及表现出来的良知与责任的日益缺失,我们要让贵州诗歌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主办者的初衷。贵州省文联艺术中心、修文县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诗歌月刊》下半月刊联合主办了这次诗会。

  108名贵州诗人讨论了贵州及当下国内的诗歌现状,围绕“良知与责任:当代诗歌的精神使命”这一主题进行研讨。希望形成一种严肃的新诗理论批评氛围和开阔的新诗研究视野,以有力地推动新世纪贵州诗歌的健康发展。

  这次诗会还通过了《良知与责任———中国修文诗歌宣言》。

  诗人需要自省

  著名诗人梁小斌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诗人的自省能力是推动诗坛向前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力量。

  这次诗会上,贵州民族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喻子涵也谈到了诗人的自省问题。他认为,诗人作为艺术前卫的诗歌创作者和社会良知的代表者,要有两个意识:一是自省;二是自觉。“自省”是自我反思,自我清理,自我输血,自我整合。“自觉”需要保持清醒和独立,需要具有现实批判的勇气和自觉。虽然诗歌不再是神话,但诗歌随时都有可能产生神话。可是,随波逐流产生不了神话,自我放纵也产生不了神话,降格以求更产生不了神话。时代千变万变,诗歌千变万变,但是责任与良知始终不变。

  重拾诗歌精神

  上个世纪80年代,“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没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想做个人……”顾城、北岛、舒婷这些朦胧诗人的诗歌名篇脍炙人口,诗人也成为大众的偶像。

  对于今天的中国诗人来说,“走下圣坛”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小众化、边缘化已经成为诗人群体的一大特征。诗歌在经济社会里被忽视,绝大多数诗人靠写诗根本无法维持生计。甚至文学院的学者们也根本不读诗写诗。

  如何理解我们今天的精神世界成为这次阳明诗会上诗人们讨论的热点。

  诗人南鸥这样认为,随着社会的转型,消费文化的突然降临,一部分诗人在制造浅薄和时尚,导致了尊严、情感、审美意识等诗歌基本元素的缺失,导致了诗歌精神的丧失。9月以来,诗坛先后出现了“中青报诗歌事件”、“赵丽华诗歌事件”、“韩寒诗歌事件”等事件,这些事件不是偶然的,它集中暴露了当下诗歌写作存在的一些致命性问题。“我们要以此为契机,以恢复诗歌和诗人的尊严为突破口,重构精神元素和诗歌文本。如果诗人不把独立的人格、良知与责任注入自己的写作历程,没有人格、良知的照耀,没有责任的介入,那他的诗歌写作一定是大可怀疑的。”

  对诗歌的期望

  网上对诗坛的一个指责是诗人不关心人民痛痒,不触及现实生活,更难听到时代脉搏的跳动。

  对此,80后诗人杨光焕如此回应,其实当前读者并不是有些诗人埋怨的缺乏艺术欣赏水平。诗歌该怎样走进读者,这个问题的本质和实质,是诗歌的良知和责任问题。如果诗人都没了责任,没了良知,不要说他称不上一个合格的诗人,就连最基本的公民都称不上。

  贵州民族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喻子涵则认为诗歌的最高境界,是来自诗人灵魂深处最纯正的本色。无论人们怎么看待诗歌,有责任的诗人都会守护这样的底线。

  与会诗人认为,责任应该是自觉的。诗人的责任是对精神塑造的责任,追求诗歌真实情感、真实体验、真实人性的责任。

  责任不能只去讲,而要去体现。把这种责任与良知体现在创造中。体现在对现实的关注和民生的关怀上,体现在对艺术的坚决捍卫上,而不是在说教上。

  正因为现代诗歌和大众隔膜已久,而“梨花体”又把诗人、诗歌和大众重新联系起来,与会的一些诗人都认为这是诗歌走向大众的一个大好时机。而反对者则认为这个过程不是普及诗歌的过程,恰恰相反,它让诗歌的普及更为困难,拉大了诗人与大众的距离。因为大家对诗歌误解了,局限在赵丽华的那几首旧诗上。

  诗会结束之前,与会的诗人签署了《良知与责任———中国修文诗歌宣言》,他们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他们的诗歌主张及对诗歌的期望。作者:姚曼 兰岚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