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干部下村派餐,能走多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18:00 光明网
倪洋军

  县、乡干部下乡,要求到农户家中就餐,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这样做的好处自然也不用多说,最起码有一条,可以拉近与农民之间的距离,体现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近日有幸又看到这样一则让镇村干部和老百姓都“拍手叫好”的新闻:从今年5月起,江苏建湖县的县、乡干部下村工作,就餐实行派餐制,不再由村级招待。一位乡镇干部欣喜地说:“可把我们从‘酒精考验’中解脱出来了!”村民们说,欢迎下乡干部到家里吃饭!(2006年11月7日人民网—《人民日报》)对于这则不算新闻的新闻,笔者还是有些问题想问一问的

  ●派餐制能够实现村级“零招待”吗?其实,“取消村级招待费”,已经实施了若干年;干部下乡不许在村里吃饭,要求到农户家就餐,也已提倡了多少年。但是,村里的招待费少了吗?恐怕未必!如果真的少了,怎么还会有村干部一年吃掉七、八万,甚至还会有村干部一顿吃掉7000元的新闻呢?对于村一级而言,即使县、乡干部不下来吃,村干部难道就不会自吃互吃了吗?更有甚者,通过造假、虚报招待费的呢。在村里,特别是一些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的村,村干部的工资报酬低得可怜,很多村干部之所以能够在“村干部”的位置上一干就是十几年,不是图的那么一点点工资,而是图个“肚儿圆”,可以吃吃喝喝。要么,就是真正为了“奉献”。所以,“派餐制”是不能从根本上实现村级“零招待”的。

  ●派餐制真能转变机关干部“作风”吗?干部下村到农户家里就餐,的确是干部和农民交流的好机会,相互之间可以拉拉家常、交交心,对于改善干群关系肯定有帮助。但是,长期以来,县、乡机关干部本来主动下乡的就比较少,即使下去了,也是蜻蜓点水的比较多,是很难得有机会真正走进农户家的,更不用说留在农户家里吃上一顿饭了。尽管有制度规定干部下乡非要到农户家就餐不可,恐怕也只是应应景、出出新而已。很多干部虽然“嘴”下去了,但是他们的“心”没有沉下去,所以,机关干部那种“人浮于事”、“飘浮不实”的作风还是很难真正改变的。

  ●派餐制究竟是“形式”还是“务实”?近年来,各地纷纷采取了“挂职”、“派驻”、“挂钩”、“下乡”等诸多办法,引导干部深入农村,密切干群联系。但由于作风不够扎实,有的“深入”往往只差那么一点,最终走进“农村”变成了走进“村支部”,走进农民变成了走进“支书”,没有实现和农民交朋友的目标。如果派餐制真正严格的执行下去,的确可以“逼”着一些机关干部更深入地走完“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完善“派餐制”大有必要。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这种制度究竟能够执行多久,恐怕还是一个问号?既然不能“一刀切”强制要求所有干部下乡都在农户家吃饭,那就有“逃避”的可能。再说,派餐单上填的是“餐费”多少多少,而老百姓真的就能按“价”下“菜”吗?还有,在农户家吃饭,不喝酒能行吗?有句俗话说得好,“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干部连酒都不肯与老百姓喝了,还谈什么联络感情?

  也许我的观点有点偏激和庸俗,但是,细细想一想,不就是那个理吗?“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增加基层负担”的确是我党一贯坚持的光荣传统。但是,有些地方的实践已经走得越来越远了:吃、拿、卡、要,什么都搞摊派等等。有个好的制度和措施,是不错,关键还是看怎么去落实和执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