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绕开城市发展陷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4日01:55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李润文

  “粤东门户”、“岭南名郡”——广东惠州,山青水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的诗句更让她名满天下。

  这是一座有着革命传统的城市,孙中山曾在这里发动两次起义,周恩来、徐向前曾

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东江纵队曾在这里英勇抗击日寇。

  如今,“石化基地”、“数码基地”是这座现代工业城的名片。

  惠州能绕开城市发展陷阱吗?经历了现代工业革命的古城,还能保持它的山川秀美吗?现代文明的发展还有历史遗迹的容身之地吗?

  风光依旧,古城不老。惠州,展示了历史名城与现代工业城的完美结合。

  山水丽城

  东江横贯,西枝江侧穿,西湖居中。半城山色半城湖,水让这个城市充满了活力,西湖是惠州最秀美的地方。

  惠州西湖有五湖、六桥、十六景,其中许多景观源自苏轼的遗迹,“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足见其美。

  碧波微澜,鱼虾畅游。亭台楼阁,在翠绿间隐现,红花垂柳,在微风中摇曳。湖心的小岛上,珍禽翱翔,穿行于湖光水色之间,泛舟湖中,一条小鱼跃上船头,增添几多生气……如果不是湖外的高楼大厦,几乎能让人忘了身居城中。

  美丽的西湖景观曾一度被城市化进程蚕食和破坏,曾经伫立在西湖边上的“惠州大厦”就是一例。

  还景于史,还景于民——城在山水中,家在花园里,惠州要成为绿色生态名城。

  1991年,西湖整治工程开始,惠州大厦等一批有碍西湖景观的建筑物被拆除,被蚕食的风景地逐渐收回,恢复了菱湖和鳄鱼湖,重现了西湖历史上五湖六桥的格局,明月湾、飞鹅岭、菱湖、鳄鱼湖、苏堤、东坡亭等景点、遗迹被恢复原貌。

  截污、清淤、引水,西湖碧波重现,水质已经达到三类标准,还修建了红花湖水库,给西湖供给清洁水源是它主要功能之一。

  天蓝,地绿,水清,空气清新,惠州是绿色的海洋。从高处看,城市建筑点缀于绿色之中,市区内,楼有多大,绿地面积就有多大,路有多宽,绿化带就有多宽。穿行于惠州,一幅绿色的画卷在不断延伸。

  4个城市森林公园,一条百里沿海防风带,全市人均公共绿化面积8平方米,森林覆盖率59.9%,绿化率91.3%,空气质量在珠三角地区名列前茅,东江干流水质保持国家二级标准。

  惠州,一座风景秀丽的城市,连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工业新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珠三角正以劳动密集企业高速发展的时候,惠州的电子信息产业蓄势待发。

  TCL是惠州电子信息企业高速发展的代表,它靠5000元贷款起家,目前年营业收入超过400亿元,继而组并全球500强企业之一的法国汤姆逊公司,已成为全球最大彩电生产商。

  目前,TCL、德赛、华阳、侨兴等4家企业跻身中国电子信息企业百强前25位,惠州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电池和镭射光头生产基地之一,以及亚洲最大的电话机、电脑主板生产基地,诸多数码自主产品在全国、亚洲、甚至全球市场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电脑主板占全球销量的十分之一。

  惠州市一名领导自豪地说:“如果惠州数码产业感冒,全球都要打个喷嚏。”

  如果说数码基地是占领了时代高地,那石化基地就是奠定了百年发展格局。

  全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43亿美元的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投资206亿元的中海油炼油项目、投资85亿元的惠州液化天然气发电厂项目先后在惠州落地,预计未来几年内,石化产业投资规模可达1000亿元。

  仅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带动整个产业链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将达500亿元,等于再造一个惠州。

  惠州有大亚湾和仲恺两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三资企业80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有25家在这里落户。

  惠州有3个“90%”:90%的研发机构在企业,90%的科研经费在企业,90%的科研人员在企业。惠州还有3个“50%”:工业产值占GDP50%,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产值的50%,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产品的50%。

  这是一座充满发展机遇的城市,据中国社科院2005年的《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显示,惠州名列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第十七位。

  现代新城

  工业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是生态城市的心腹大患,工业化又是城市的发展方向,二者如何平衡?

  中海壳牌南海石化建厂期间,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项目建设前期,施工单位发现一棵树上有个鸟巢,鸟正在孵蛋,公司请来了鸟类专家咨询,将该区域划为禁区,直到两个月后雏鸟飞上天才继续开工。

  “惠州发展晚,但起点高,科学发展的观念让惠州避免了工业化进程中的诸多陷阱。”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说。

  惠州市政府坚守“环保就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的新理念,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全方位提高环保准入门槛,杜绝高能耗、重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项目进入惠州,3年来共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422宗。

  从2003年开始,惠州每年投入10亿元以上资金用于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危险废物处理中心等一大批环保基础设施。

  目前惠州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8%,环境噪声达标率、烟尘管制区覆盖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也达到75%。

  城市建设中,惠州突破了“一圈一圈摊饼子”的套路,提出组团式山水生态城市的目标,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演变为“一城两区”,大亚湾是石化、港口基地,原市中心是行政、服务、旅游、科教产业中心,市中心和石化城之间为电子信息产业,组团之间数十公里的城市干道相接,组团之间有自然生态屏障保护。

  区域功能分明,又有益于进一步的发展,市区面积扩大了五倍,人口增加了一倍,惠州实现了由沿江城市变为沿江滨海城市的跨越。

  建设“五横三纵”八条高速公路,内联各区县,外联珠三角,惠州形成“融入珠三角中心城市一小时生活圈”。

  和记黄埔今年年初正式加盟惠州港,该公司董事会主席李嘉诚说,“我非常看好惠州的发展。”

  本报惠州11月13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