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历史文化名镇(村)将告别“终身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4日03:16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历史文化名镇(村)将告别“终身制”
图为世界文化遗产——安徽黟县西递村的巷道。
历史文化名镇(村)将告别“终身制”
图为世界文化遗产——安徽黟县宏村一角。

  赵晓霞摄本报北京11月13日讯 记者赵晓霞报道:建设部有关官员日前在安徽黟县召开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讨会上透露,为避免“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出现,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要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村)进行跟踪监测,适时建立历史文化名镇(村)退出机制

  建设部官员在研讨会上透露,对传统风貌遭到严重破坏、已不符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标准的,将及时取消其称号。有关人士评价,这意味着历史文化名镇(村)将告别“终身制”。

  2003年和2005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先后公布了两批共80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正式建立了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制度。这80处村镇分布在全国25个省份,基本反映了我国不同地域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风貌。“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更是列入了今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措施,促进名镇(村)保护的健康发展。四川省邛崃市平乐镇为古川南蜀道,史称“南丝绸之路第一站,茶马古道第一镇”。据平乐镇负责人介绍,该镇对历史街区的修复,是按照“修旧如旧,原汁原味”的原则。此外,水是平乐魅力所在,平乐投入700多万元,开展水系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工程,修葺恢复了昔日大禹治水时修筑的“一江分三水”千年古堰。曾获2003年度世界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的浙江西塘镇,先后投资近亿元,开展以保护古建风貌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整治工作。

  “如何继承历史文脉,彰显城市特色,已成为我们今天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赵宝江在研讨会上表示。令他感到高兴的是,“很多历史文化名镇(村)已经积累了一些好的保护经验”。

  面对保护取得的成绩,有关人士指出,中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当前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其中包括对保护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规划滞后、传统建筑年久失修、基础设施亟待改善、保护资金缺乏、历史文化资源信息档案缺失等。

  来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80名代表,本月初在黟县共同发起了旨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黟县倡议书》,提出:“要在保护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代表们表示,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如何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是我们的责任和迫切任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