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警惕童年“富裕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4日04:19 大河网-河南日报

  美国调查:继承15万美元以上财产的小孩,会有两成放弃工作,多数一事无成;他们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甚至失去奋斗目标。这股“富裕病毒”正席卷全球,从美国、日本到中国……

  “富裕病”这一名词,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源于美国,指那些由于父母供给太多而造成的孩子过度沉溺于物质、生活缺乏目标等后遗症。

  童年富裕,长大负债

  在美国,家族企业在第二代能够存在只有30%,到第三代还存在的只有12%,到第四代以后依然存在的只剩3%了。葡萄牙有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孙子的说法,西班牙也有酒店老板、儿子富人、孙子讨饭的说法,德国则用三个词“创造,继承,毁灭”来代表三代人的命运。“富不过三代”,原因何在?

  据美国消费者联盟的一项调查,2003年,31%的大学生有超过3000美元的信用卡债,比2000年增加了67%;25岁以下因为负债而破产的人数,过去10年也以每年16%的速度快速增长(25岁以上破产人口的增加速度只是5%)。

  不是因为年轻人没钱,而是因为他们太爱乱花钱。所以,如今美国许多大学,将消费性负债列入学生退学的评量因素之一。

  据研究,美国的破产族当中,超过七成都来自中产或者更高收入的家庭。他们的人生因为负债搞得一塌糊涂,并不是他们的资源太少,反而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资源的供给非常充裕,甚至是太过充裕了。美国青少年的消费金额,去年总计飙升到1750亿美元。

  物质越多,快乐越少

  许多人都以为物质供给越多,人将越满足。事实上,根据耶鲁大学罗伯·连恩教授在1970年就提出的“幸福的丧失”研究中发现,当人的需求与供给刚给对等的时候,满足感与愉悦感是最高的。而过多的供给,反而让人比物质匮缺时更为失落。

  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富有的小孩较易出现物质滥用、焦虑、抑郁等问题。美国卡内基基金会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在继承15万美元以上财产的子女中,有两成的人放弃了工作,他们大多数一事无成,整天沉溺于吃喝玩乐,直到倾家荡产;有的则一生孤独、出现精神问题或是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美国人反思财富

  今日的美国,百万富翁在10年内增长了400%,对财富却出现了反思的浪潮:2003年,哈佛大学募款人柯立尔估计,全美320万名百万富翁中,约有60万人因担心会宠坏子女而将捐出大笔财富。

  那么这些新富会留多少钱给子女?连续13年蝉联《福布斯》全球富人排行榜第一名的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早在1999年时就宣布,他和妻子将他们两个孩子的遗产继承金额,限制在1亿美元以内。盖茨目前的身家有500多亿美元,剩余财富全部捐献给慈善机构和社会福利事业。

  富人增加是全球性的趋势之一。对富裕人口也快速增加的华人社会而言,如何恰当地给孩子金钱、资源,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犹太人传承千年的用钱智慧

  犹太人有一套积极正面的财富教育。

  犹太人口只占全世界的0.3%,但据《财富》杂志统计,全世界的超级富翁中,犹太人占1/4到1/5强。《塔木德——犹太人的致富圣经》一书指出,犹太人之所以有高人一等的经商和理财能力,都来自一代传给一代的独特信仰和金钱观。

  犹太人的长期流亡,使他们不可能鄙视钱,因为钱是他们最方便携带的东西。因此,金钱拥有“准神圣性”地位。

  “身体依靠心而存活,心则依靠钱包而生存。”“金钱给人间光明,金钱给众生温暖。”这些谚语揭示了金钱的价值,也揭示钱是拿来做好事,不是用来炫耀身份的。

  象征美国资本主义精神的洛克菲勒家族,是犹太人。洛克菲勒16岁时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助理簿记员。他上班后,花一毛钱买了红色小本子,在上面详细地记下自己每一笔收入和开支。洛克菲勒一生都把这本账簿视为自己最珍贵的纪念物。而洛克菲勒也用“小账本”作为子女财富教育的基石。他让孩子们学着记账,在每天睡觉前记下今天的每笔开销,买玩具、买铅笔,都要如实地一一记录。无论孩子们买什么,他都要询问为什么要这些东西,让孩子们做一个合理的解释。

  犹太人除了致力于子女的财富教育外,还充分运用他们最擅长的“契约”,用信托来管理遗产。

  透过信托详尽的规范,犹太人子弟越优秀越能得到更多的资源。例如,家族后代进入大学,可以领到若干资金;娶妻生子、创业,又可以领到若干资金。反之,败家子就拿不到钱。因此一份庞大的家产,不容易被不肖子孙散尽,可以留给以后更有出息的子孙使用。

  少给遗产只是消极的做法,正确的财富教育,才是对抗童年“富裕病毒”蔓延的良方。

  (摘自《看世界》2006年第7期)

  □陈雅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