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家门口就业" 解失地农民之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4日04:19 大河网-河南日报

  

家门口就业

  

家门口就业
核心提示

  目前,我国失地农民数量达2000万人,并正以每年至少100万人的规模递增;

  2001年至2004年,我省每年征占耕地20.4万亩,每年约有20万农民失去口粮田;

  郑州市被征地农民总数达32.7万人,其中,法定劳动年龄以内人群约有19.4万人,而已就业人群仅9万余人。

  如何维护失地农民的权益,使他们失地而不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暗蕴的重大改革命题。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郑州市惠济区实施“家门口就业计划”,支持失地农民就业、创业的尝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引子

  站在400多米长的车间里,薛俊梅指着脚下的地板说:“以前这是我们村的地。”

  薛俊梅现在是中铁大桥(郑州)缆索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就在一年前,她还是郑州市惠济区惠济桥村的农民。

  近几年,几家企业陆续在惠济桥村征地建厂,去年6月中铁大桥(郑州)缆索有限公司迁到这里后,薛俊梅所在的惠济桥村7组人均耕地已不足2分。“地少,搁不住再种,以后咋生活?”薛俊梅正在发愁,今年9月,一场家门口就业招聘会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对于这份新工作,薛俊梅觉得挺满意:“一天30块钱,一个月千把块,顶过去种庄稼半年。”“家门口就业计划”启动以来,惠济区大批失地农民像薛俊梅一样,就近找到了工作岗位。

  杨庄人的担忧

  从农民变成产业工人,这正是薛俊梅一直期望的。去年,中铁大桥(郑州)缆索有限公司开始征地时,她就想:要是这一片都盖成了工厂,肯定比现在要强。

  不过她也承认,并不是所有的村民都这样想,一些人担心:地叫他们占了,以后靠啥过日子?

  这一矛盾,在杨庄村表现得更为激烈。

  2001年,郑州大学城北区开始建设,需要征用杨庄村900亩地。对此,村里的年轻人普遍支持,而老年人大多反对。

  支持者说:种地才挣几个钱?一下子进来几万大学生,能带来多少机会?

  反对者称:这一没有地,一辈子不就全完了?虽说有补偿款,可总有坐吃山空那一天。

  村里发放征地补偿款,有些村民不去领,村干部只好挨家挨户去送。虽然征地最终得以顺利完成,如今,群众靠租房、经商过上了幸福生活,但这件事引起了决策者的思考:农民和土地唇齿相依,一旦失去土地,他们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资源。

  “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支持,是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从机制上解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惠济区区委书记张俊峰告诉本报记者。

  随即,惠济区出台规定,把农村劳动力就业完成情况视同下岗职工再就业计划,失地农民就业安置成了惠济区的“一号工程”。

  (点评不断加快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造就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正处于“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的困境中。失地农民问题,事关群众利益,事关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大局。让农民失地而不失业,是对他们最基本、最有效的保护。--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谷建全)

  失败的“利郎”招聘会

  “失地农民转移就业,是一项民心工程,也是难啃的'硬骨头工程'。在全市各区中,惠济区失地农民数量最多,工作压力最大。”惠济区常务副区长申任玉说。

  “更棘手的是,城乡接合部的农民与贫困地区农民的就业观念不同,他们不愿外出打工,对收入较低的工作往往不屑一顾。”申任玉说。

  长兴路办事处南阳寨村以前人均2分地,2004年,村里建起工业园,耕地全被占完。村里成立了安置办,负责为失地农民联系工作,但是村民对此并不领情:“在家种地虽说收入不高,但是比较自由,出去得受人家管。”

  为了拓宽失地农民就业渠道,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曾设想组织劳务输出,但这只是“剃头挑子一头热”。

  “简约而不简单,忙碌而不盲目,放松而不放纵”,随着陈道明的这句广告词风靡大江南北,“利郎”作为民族服装行业的领头羊,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在惠济区,“利郎”的一次招聘活动却最终归于流产。

  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利郎”拟在漳州建第十分厂,需要招1000名工人。他们委托惠济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下属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管理中心”协助招聘农民工。

  中心副主任耿宇辉很兴奋,到这样一家知名企业工作,想必应该是很多人向往的事。为了优中选优、保证输送人员的素质,他首先组织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了一番摸底调查。

  结果使他大为失望:每月不低于1500元的工资,竟然很少有人愿意去。

  这次失败的招聘,让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同志认识到:在城乡接合部,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最好就近、就地解决。这就要求劳动部门转变工作方式,深入基层,让群众不出村(社区),就能享受到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立足本区实际,惠济区在全省率先提出实施“家门口就业计划”。

  (背景惠济区是典型的农业大区,农业人口占全区人口总量的80%以上。下辖54个行政村,农户33256户,人口121815人,其中劳动力人口79939人,人均耕地在0.3亩以下的农村劳动力就有15000多人,约占13%。--摘自《惠济区被征地农民情况调查报告》)

  “几十年来头一回”

  6月24日。大河路办事处铁炉寨村。

  “心系于民,服务群众,岗位技能进农家”的大红横幅下,“家门口就业计划”首场招聘会正在举行。

  数百名村民参加了招聘会,天下仓、丰乐农庄等企业共投放岗位1000多个,涉及餐饮服务、保安、电焊、维修工等十多个工种,当场达成求职意向224人。

  首场招聘会前,惠济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区有就业意愿的农民、有用工意向的企业进行调查,详细了解失地农民的求职意愿和企业用工需求信息。

  调查发现,近几年,惠济区外来企业增多,近郊旅游、生态餐饮业发展迅猛,许多企业存在招工难问题。仅2006年上半年,全区各类新上项目能够提供3000多个岗位,加上周边市区的企业,共计8000多个岗位,完全可以满足群众就近就业的需要。

  截至目前,惠济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先后在24个村举办了家门口现场招聘会,到会企业100多家,提供就业岗位4000多次,360余人成功就业。

  “以前,咱农民想出去找个工作,哪个不是掂着烟酒求亲戚、求熟人?如今不出村就能够找工作,我活了大半辈子,还是头一回听说。”惠济村村民汪福顺感慨道。

  宋庄村村民郭真真说:“我们这个年龄上有老下有小,不能跑太远的地方上班,现在政府把岗位和技术培训送到咱家门口,而且都是附近的企业,真是方便多了。”

  胖庄村高中毕业生小弓说:“以前没少上黑中介的当,如今再也不用两眼摸黑找工作了。”

  “从招聘会的情况来看,现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不少农民难以满足企业的技能要求,有岗位而不能就业。”惠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管理中心主任张春雨说:“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推进家门口招聘活动,实现全区54个行政村每个村每年至少举行一场招聘会,同时,局里已经把2007年确定为培训年,启动三年全民培训工程,保证每户至少一人接受技能培训。”

  (点评“家门口就业计划”尊重群众意愿,送岗位进社区、进村庄,走出一条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的新路子。做好这项工作,没有对群众的深厚感情不行,没有求真务实的作风不行,没有开拓创新的意识不行。--郑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保明)

  “农民创业委员会”萌动

  “只是给失地农民找个活干,这还远远不够。创业才是最好的就业。”王卫东这个想法,始于数年前。

  1998年,时任老鸦陈镇党委书记的王卫东因病住院。一天,南阳村村长带着本村一个年轻人来找他。青年名叫孟凡科,高中毕业,1996年去广州打工,学到了组装冰柜的工艺。1998年回到郑州,开始自己翻新组装冰柜,实现废物利用。

  万事开头难。孟凡科没有经营经验,执照和其他工商手续都不全,有关部门不断登门检查,生意眼看就要黄了。

  王卫东立即给有关人员打电话:他手续不全你给他补办,反正得让他继续干下去。

  几年后,王卫东再次遇到孟凡科时,这个当年的高中毕业生已经是河南中意电器商行的董事长,公司年销售额300多万元,本村20多名失地农民在他的公司找到了工作。

  “如果一个村有20个像孟凡科这样的创业者,那全村的老百姓就都有活干了。政府如果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持创业,这比给失地农民补贴俩钱要强得多。”

  眼下,惠济区正酝酿成立“农民创业委员会”,成员由劳动、经贸、税务、工商、旅游等相关部门组成,负责制定被征地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对被征地农民自主创办个体、私营、合伙等各类经济实体的,在创业培训、资金扶持、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对自主创业注册资金在50万元以上的纳税大户,政府每年给予一定的奖励。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一户一人就业,一户一人创业,一户一人培训,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真正走出一条具有惠济特色的就业之路。”王卫东说。③43

  □本报记者秦国防

  招聘会开到了家门口,农民纷纷前来咨询就业信息。冉东威摄

  从农民到“珍味食品厂”的工人,王春华很珍惜眼前这份工作。冉东威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