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省100人里有1个糖尿病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4日09:32 新文化报

  今天是第十六个世界糖尿病日,主题是“糖尿病与脆弱人群”。依据吉林省疾控中心慢病防治所对我省20岁及以上人群最新抽样问卷调查,我省糖尿病患病率为1.2%,但居民血糖检测率却仅为8.0%,我省大部分居民不了解自己的血糖情况,得了糖尿病也不知道。省疾控中心慢病防治所关秀莲所长提醒:全球每10秒就有1个人死于糖尿病,关注糖尿病、倡导健康生活势在必行!

  调查 我省百姓血糖检测率8%

  

  据吉林省疾控中心调查显示,我省百姓血糖检测率却不足一成,仅为8%,许多人得了糖尿病自己却不知道。负责“中国慢性病研究项目”、吉林省疾控中心慢病防治所关秀莲所长认为,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肥胖人群必须减肥,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检查血糖。

  诱因 每周锻炼3次的不足1/3

  

  从调查中看,农民和矿工的糖尿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城市居民,专家推测可能与城市人口参与体力活动较少有关。而当今,我省居民每周参加3次体育锻炼的比例不足三分之一,以30岁~49岁的中青年人锻炼最少。肉类和油脂消费的增加导致膳食脂肪供能比的快速上升,以及谷类食物消费的明显下降,食盐摄入居高不下都增加了肥胖人数。因肥胖,血糖利用受阻,就可导致糖尿病。再有,感染在糖尿病的发病诱因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别是病毒感染是Ⅰ型糖尿病的主要诱发因素。在动物研究中发现许多病毒可引起胰岛炎而致病,包括脑炎病毒。心肌炎病毒等。病毒感染可引起胰岛炎,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产生糖尿病。再有环境因素包括:空气污染、噪音、社会的竞争等,也可诱发糖尿病。

  危害 患病15年后,2%失明

  

  据关秀莲介绍,糖尿病患者可引发许多器官的并发症,包括心、眼、肾、神经损害和中风,而贫穷、脆弱的人得了该病更是险中之险。糖尿病性视网膜病是失明的主要病因。患糖尿病15年后,大约2%的患者失明,10%左右的患者视力严重下降。同时糖尿病是导致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10%~2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肾衰竭。再有糖尿病增加了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危险。5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心脏病和中风)。因此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危险比未患糖尿病的同龄人至少增加一倍。患有糖尿病的贫困人群将25%的年收入花在了糖尿病医疗费用上了。这样,造成了经济贫困的人们更加拮据而不得不选择:要么因为看病而债台高筑,要么忍受病痛而面临残疾或死亡。当今,糖尿病发病年轻化,增加了心血管等并发疾病的危险性,导致过早死亡。在发展中国家,35岁~64岁的年龄段中,每10个人至少有一人死于糖尿病。约50%糖尿病死亡人群年龄在70岁以下,55%的是女性。

  预防 健康身体,宜瘦不宜胖

  

  据专家介绍,体重增加1公斤,患糖尿病的危险就会增加5%,约50%的肥胖者将来会患上糖尿病,肥胖患者可能减寿8年以上。因此,医学专家呼吁:要保持健康的身体,宜瘦不宜胖。大多数年轻人现在缺乏锻炼,又经常食用高脂、高热量的快餐,如此发展下去,就有可能会得Ⅱ型糖尿病。饮食要少吃甜食、咸食,多吃蔬菜和水果以及牛奶和豆制品。应纠正一些饮食误区,如很多家庭炒菜喜欢放许多油,喜欢用“筒子骨”煨汤喝说是“补钙”,实际上骨头里的钙是煮不出来的,喝下的也是高脂肪油。

  治疗 不要相信偏方和小广告

  

  除胰腺移植外,目前全世界的医学界还没有找到可以有效地根治糖尿的方法。但是,通过按时服药,采用合理饮食,增加体力活动等健康的生活方式,监测血糖,保持良好心情,同样可以把血糖控制在一个良好平稳的程度,享受正常人的生活。不可盲目相信号称根治糖尿病的小广告。再有,有人认为“是药三分毒,不吃药,血糖高一点也扛得住”,这种想法是万万不可取的!尽管有的人对高血糖的自觉症状不太明显,但高血糖状态对身体是有害的,随着时间的延长,严重的后果就会逐步显现出来,到时候再吃药,为时已晚。尽管也可能把血糖再纠正到正常状态,但是对你身体造的损害却是不可逆的。但要注意,非药物治疗(即饮食与运动治疗)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非药物治疗要先于或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所以,及早就医,及早诊治,就是对自己最好的照顾。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

 [1] [2]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