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李岚清山大畅谈音乐艺术人生(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00:00 山西日报

  

李岚清山大畅谈音乐艺术人生(图)

  图为李岚清动情地在为同学们作讲座。本报记者刘通摄

  一位七旬老人,满怀殷切希望,把他对音乐、艺术的独特体会介绍给大家。亲切的语言和渊博的学识,展现着他的人格魅力、民族情怀和世界眼光。他就是原中央政治局常委

、两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

  11月10日下午,他以《音乐·艺术·人生》专题讲座主讲人的身份走进山西大学,与大家面对面分享音乐艺术的盛宴。这已是他全国讲座之旅的第52站。在气氛热烈的山大文体馆,省委副书记、省长于幼军,省委常委、秘书长申联彬和2300多名高校师生一起聆听了他精彩的讲座。

  

  音符镶嵌的主题背景,手捧鲜花的合唱队,台侧一架白色钢琴,共同营造着浓郁的艺术氛围。健步上台后,李岚清开始了他高雅、风趣的演讲。

  他先从退休生活入题:“许多人问我这几年在干什么?简单讲就是八个字:健身、健脑、读书、写作。”他补充说:“一个人退休后,要生活得有意义、有质量,健身健脑是第一位的。”

  怎样健身健脑?李岚清有许多秘诀,网球、游泳、桥牌、篆刻、读书、写作之外,还有他要特别介绍给大家的音乐。他说,音乐有助于培养人的创新思维,激发创造灵感,帮助你开启人生智慧的大门。

  为何这么说?大批“家”们就是最好的例证:

  “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是谁创作的?是地质学家李四光。他在欧洲留学时,就创作了小提琴曲《行路难》。”

  “‘航天之父’钱学森,写过《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一书。他的夫人是声乐教授,他们夫妇的结合也可以说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袁隆平给人的印象,总是戴着草帽、挽着裤腿在田里搞科研,实际上他很会拉小提琴,我还请他在人民大会堂表演过。”

  “还有爱因斯坦,他几乎没有一天不拉小提琴。再如量子论奠基人普朗克,原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

  李岚清说到,艺术和科学是相通的。一个人能够拥有很高的素养,和他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是分不开的。

  李岚清接着讲述了音乐曾经带给他自己的外交艺术和人生智慧。

  2001年,李岚清率代表团赴莫斯科为我国申办奥运会,他希望能够得到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的帮助。沟通的最佳时机当然是宴会,卢日科夫和李岚清一样,不喜饮酒,李岚清便想到了音乐。乐队开始演奏乐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时,市长问李岚清会不会这首歌,李岚清说:“我会。”市长又问:“您会几段?”李答:“四段”。市长很惊奇:“现在俄罗斯专业演员也只会两三段,能唱四段的,也就我们俩了。”于是他高兴地和李岚清一起用俄文演唱了这首歌。宴会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大家也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结果,这位市长为中国的申奥活动提供了许多友好的帮助。

  在与法国总统希拉克的交往中,以及在其他的国际交往中,音乐总是能在关键时刻给李岚清以最好的帮助。他的亲身体验就是:音乐蕴含着人类可以共同感知的“感情代码”,它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这种交流语言无法代替。音乐可以弥合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分歧,正如莎士比亚所讲:“音乐是整个宇宙和谐的守护神。”

  

  李岚清十分喜欢和推崇经典音乐。他说,我并不反对当代青年人喜欢通俗流行音乐,但我认为那只是“快餐”和“零食”。要真正在音乐中汲取丰富营养,只吃“快餐”“零食”怎么行?还必须吃足够的“主食”,那就是高雅音乐或者说经典音乐。

  对此,李岚清殷殷寄语当代大学生:“只会、只喜欢通俗流行音乐是不够的,大学生应当有欣赏经典音乐的能力和修养。”

  “好的音乐或者说高雅音乐和其他优秀艺术一样,能够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良好品格。”

  “经典音乐所具有的文化含量和审美价值,更有利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和文化涵养。”

  李岚清对经典音乐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总结,他认为经典音乐首先应该具备这样的特点:旋律优美、寓意深刻、久盛不衰、百听不厌。

  为使大家对经典音乐的感受更深,讲座中,李岚清不时通过多媒体现场播放《思乡曲》《莫斯科河上的黎明》等经典名曲。兴之所至,还与山大音乐学院教师一起演唱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由我国著名文学家刘半农作词,著名语言学大师、音乐家赵元任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他》: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他?

  ……

  一曲曲优美的乐章,像清澈的流水,在讲堂里流淌着,引发听者强烈的共鸣。

  李岚清领导国家教育工作多年,他心系青年学生成长,一直高度重视美学教育和艺术教育。在他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美育教育已被写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纳入了素质教育的范畴。他认为,我们的学生考试能力都很强,但综合素质特别是艺术修养比较欠缺,音乐教育也一直比较薄弱。

  李岚清说:“我现在到处‘煽风点火’———煽音乐之风,点音乐之火。就是要学习冼星海,大力推广音乐,让中国音乐化。”

  从1996年开始,李岚清历时8年写作完成了《李岚清音乐笔谈》一书。这是一部有着35万字的著作,由音乐家传略、作者札记、作品选介、音乐常识与名词解释四个部分组成。全书以亲切朴素的叙述方式,通俗易懂的文字语言,陈述了50位欧洲经典音乐大师的心路历程,展示了欧洲经典音乐三百年的历史。

  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李岚清告诉大家:“目的是从一个音乐爱好者的角度写一本大家都能看得懂,又能引起音乐兴趣的书,从而对普及经典音乐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部8年心血换来的《音乐笔谈》,和《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两书的稿费,李岚清已全部捐献给了共和国的教育事业。这次,他又把亲笔签名的《音乐·艺术·人生》等著作捐赠给山西大学,表达他对一所百年老校的深情厚望。

  

  讲座中,投影屏幕上不时闪动着李岚清篆刻的印章。他的《音乐笔谈》封面上,一方“爱乐”印章十分醒目。在《李岚清教育访谈录》封面闪耀着的,则是“科教兴国”“振兴中华”。

  一切艺术都是同源的。尽管他71岁才开始学篆刻,但现在已治印两百余方,“小有成就”。

  最近,李岚清还专门为邓小平同志刻了两方印:一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印”,一方“科教后勤部部长邓小平之印”。他动情地说,我们这些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从一开始就在中央的领导下自觉地从事改革开放的具体工作,是小平同志改革开放路线的坚决拥护者。小平同志一生中担任过党和国家的很多重要领导职务,都有党和国家“授印”为证。而我刻的这两方印,一是党和人民对他的尊称,另一则是他“自封”的———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科技和教育事业相当落后,小平同志自愿为科教事业奔走,甘当“科技教育事业的后勤部部长”。

  说到这里,李岚清又风趣地提到,当年在国务院工作时期,朱?基同志和他都经常说,既然小平同志当了“部长”,我们就要做好“后勤处长”,以小平同志为榜样,为科教事业服务好。

  李岚清还特别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希望广大师生倍加爱护改革开放的成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为把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

  

  李岚清十分关心山西大学的建设发展,他曾于1996年来到山大视察,2002年亲笔致信祝贺山大百年校庆。而今再次亲临山大讲座,全校师生向他致以崇高敬意和热烈欢迎,把一次次掌声献给他。

  在长达三个小时的讲座中,李岚清把他对音乐的理解、体会和感悟,以及他深刻的思想、丰厚的学养、多彩的人生和执著的艺术情怀,通过寓意丰富、妙趣横生的语言传递到听众心中。他谈到最喜欢的三位音乐大师:莫扎特、贝多芬、约翰·施特劳斯,谈到为音乐家们治印的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他还谈到山西的人文历史,谈到王维、白居易、罗贯中,谈到晋国大音乐家师旷,谈到山西的古戏台……

  他的博学、儒雅、亲和、睿智,让全场师生深深折服。他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大家风范,为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教育课,让人难以忘怀。

  山西大学校长郭贵春说,李岚清同志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再次亲临山西大学讲座,充分体现了他对山大学府的厚望,对山大师生的厚爱。他为教育、为国事奋斗生涯中与音乐结下的不解之缘和浓浓的艺术才情,给我们无穷的回味,让人受益匪浅,终生难忘。我们一定要以这次讲座为新的起点,以他身体力行推进艺术教育的普及提高为榜样,进一步对大学生加强音乐艺术教育,大力深化人文素质教育,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退休老教师王永清说:“现在,大学教育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就业技能强调的多,轻视了大学生的人文修养。李岚清同志的讲座启迪我们,大学对人的培养必须是全方位的,不单要学专业,还要进行艺术教育和人文熏陶。这将对大学的素质教育带来深刻的推动作用。”

  山大法学院的王尧同志说,李岚清同志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首长,还是一位人文修养深厚的学者,让我们领略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另一种风采。他孜孜不倦求知、求真的精神,他的博学多才与独到见解,给我们的学习和研究以很大的启发。

  新生刘娟娟说,听了讲座,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讲座帮助我们认识了经典音乐的美妙和广博,领略了经典音乐所具有的巨大“魔力”。今后,我们要从经典音乐中吸收更多的养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师生们还将永远记住,在讲座接近尾声时,李岚清与全体师生共同起立,高唱《歌唱祖国》。他的浓浓爱国之情,随着优美嘹亮的歌声在大厅久久激荡。

  热烈真诚、经久不息的掌声再次响起。这掌声,表达了对一位74岁老人、对一首激荡人心的青春之歌最崇高、最真诚的敬意。

  本报记者贺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