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市长”得拥戴的背后(华东时评)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00:02 人民网-华东新闻 |
●在处理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我们需要的,绝不仅仅是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到百姓的“认识一致”、“观念一致”,最重要的,是需要争取他们的“步调一致”、“利益一致” 这只是一种虚拟。 山西省环保局日前公布了一个万人环保意识问卷调查。调查中虚拟了一种情形:“某市财政收入全省领先,但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您愿意让现任市长继续留任吗?”接受调查的普通民众中,71.01%选择了“不愿意”,但身份为市(厅局长)、县(处)长们的被访者中,90.8%选择“愿意”。 环保在一些地方官员心中的位置,民间早戏称为“三要”:“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冲突起来不要”。不过,当“说起来”也不那么重要时,情形实在让人沮丧。特别是如此多的人愿意一个可以带来财政收入的“污染市长”留任,让人深思。 是接受调查的干部们对民意不了解、对环境恶化后果不清楚?显然不是。接受调查者中,79.73%的人同意“环境污染已经形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是这些干部们的环保意识淡薄吗?在科学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的如今,各级干部又岂会不懂环保与经济增长同步关系的重要性? 这些参加调查者的“模拟选择”,实则是他们实践中的执政思维的一种折射,也反映出他们所处的现实环境。 尽管我们已经强化了“环保优先”意识,但官员追求GDP的驱动力,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遇到强力阻遏。非但如此,来自“上”与“下”的两股约束力,还相当苍白。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都是政绩,前者是“显绩”,后者算“潜绩”。目前,对“潜绩”无论是评价还是考核,还比较模糊;相反,对“显绩”的鼓励,倒是看得见摸得着,关系官员切身利益。有些地方官员就干脆自嘲执政处境是:“不重视环境肯定得死”,但“早重视环境一定早死”——在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冲突难以避免。而经济一旦上不去,可能意味着地方失去发展机遇,官员失去很多升迁机会,甚至同样招致民怨。所以,从趋利避害的角度来看,他们不惜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促使经济快速发展,几乎是其本能的选择。 当然,对“显绩”与“潜绩”,在不同的人那里也有不同的感受。今年的GDP上升了几个百分点,普通百姓并不一定能记住,但对于门前的臭水浜、化工厂排放的毒烟,却是有切肤之痛。在山西环保局的同一份调查中,与九成官员选择“污染市长”留任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七成群众坚决说“不”。还有69.08%的人认为“在保护环境方面政府负有较大的责任”。显然,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对政府在环境方面的建设、保护有了更高要求。 看来,我们需要的,绝不仅仅是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到百姓的“认识一致”、“观念一致”,我们更需要的是:让中央的要求成为地方官员的主动选择,让百姓的环境意愿成为地方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真正达到实践中的“步调一致”、“利益一致”。 如果能以最有效的手段,让破坏生态环境的责任人在第一时间内就付出沉重代价,制造不出所谓的“数字政绩”,产生不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时间差”;如果老百姓的口碑,能直接左右官员的前途,那些至今还在“经济”与“环保”两难中徘徊的人们,还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一位“污染市长”吗? 吴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