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救助不宜“等人上门”(城市闲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00:02 人民网-华东新闻

  最后一班地铁上,疲倦的乘客大多在闭目养神。“先生小姐,可怜可怜吧!”小腿被轻轻触碰,猛地睁开眼睛,一位30多岁的妇女跪在脚边乞讨,身边还带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

  给钱还是不给?就在犹豫的一刹那,原本站着的孩子看到我睁开眼睛,也马上跪了下来,用一种说不上是企盼还是忧伤的眼神投过来。心又一次颤抖,马上掏出一枚一元硬币塞到他手中。旁边的一位女乘客从包里拿出一小瓶酸奶递给小男孩:“给钱没用的,孩子得

不到,还不如直接给点吃的。小孩子可怜呀!”她说这话的时候,跪着的妇女似乎有点失望,拉起孩子继续朝前腾挪了。

  这样的场景,在上海每天飞驰的地铁中,经常上演。在每天上百万的客流中,也不知夹杂着多少“可怜”的人,又有多少人捧出了自己的同情心。

  面对乞讨人群,我也有自己的原则:只给老人、小孩、残疾人,四肢健全的成年人一概不理。可慢慢地,发现即使这样的原则也很难贯彻。昨天刚给了他两块钱,今天这孩子又出现在你面前,狠狠心不给了,可第三天他又跪在你脚下哼哼着“哥哥姐姐心肠好”。难道我每天都要给这些“老面孔”发工资吗?加之媒体报道的借乞行骗,甚至有乞丐团伙租用小孩行乞、乘出租车赶场的事情,不禁更怀疑自己表错了情。但每次看到乞丐,内心的犹豫总是让自己觉得尴尬。

  前不久有报道说某市发出通知,号召市民不要随意向行乞者施舍,而要引导其到救助站。这引发了不少人的质疑,认为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会泯灭大众的同情心,解决城市乞讨问题不能靠一纸禁令。笔者同意这样的观点。进一步说,全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已经改革,各个城市的救助站建设已经日趋完备,可救助站救助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行乞的人一时有增无减。

  改革的初衷是为了保障每个人尤其是困难群体的权益。当不少城市的救助站无奈面对站内不少借“跑站”四处旅游的人时,有没有主动到救助站外面寻找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这背后也许有诸如制度设计、权力界定的不完善之处,但面对地铁上、车站里日渐增加的已经习惯下跪的孩子们,救助部门不该再“等人上门”。救助站、公安、车站等部门,能否合作跟踪调查一下,将孩子们救助到底,而不是随便有个监护人或“乞头”一来,又将他们带回行乞之路。

  乞丐不可能禁绝。我们要做的,不是将行乞者赶得东躲西藏,也不是鼓动所有人捂紧钱袋,而是要有针对性地“主动出击”救助最需要帮助的人,比如那些孩子。让他们从小学会站起来做人,懂得靠劳动创造幸福。而对于民众个人的同情心和爱心,本就该让其自然流露,而不是作出什么硬性规定。

王 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