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长效监管机制哪里去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01:34 人民网-人民日报

  

长效监管机制哪里去了?
食品安全事件多发,暴露监管漏洞

  记者:北京市场上的一些“红心”鸭蛋,被检测出含有苏丹红。您如何看待当前的食品安全形势?

  张永建(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食品安全

问题的出现有很复杂的原因。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转型的过程中,一些食品生产标准滞后,企业管理能力不强,不法商贩见利忘义,政府有关部门执法不力……这些因素导致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记者:这类食品安全事件多次发生,说明什么问题?

  张永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以“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在“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链条中,农业管理部门、质监部门、卫生部门、工商部门等对不同阶段的食品安全进行监管,难免出现条块分割,信息沟通不畅,互相推诿的弊端。近年来,我国地方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效率有所提高,但各部门还需加强对职能划分的研究,理清执法主体的职责。

  监管缺乏预防性手段

  记者:从根本上扭转我国食品安全形势的关键是什么?

  张永建:关键是要建立起一个食品监管长效机制。比如,2004年发生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消费者不断投诉都没有引起执法部门的关注,从而导致事态恶化;此次“红心”鸭蛋被曝光,也是媒体的功劳。这恰恰说明了监管部门的失职。

  一直以来,我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缺乏预防性手段,对一些危险因素不能做出及时而迅速的控制。建议建立一套评价和降低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新方法,同时加强对与食品有关的化学、微生物及基因工程等新的食品相关技术危险因素的评价,逐步建立起国际认可的食品安全评价体系。

  记者:与薄弱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体系相比,我国目前采用的食品安全标准却比较多。

  张永建:是的,食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均有1000余项。一些标准由多个系统多个部门分别制定,互相矛盾,不仅让食品加工生产者和消费者头疼,也使得政府部门在监管中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诸多食品安全标准以及标准的检验检测方法已经到了全面清理、修改和完善的阶段。

  企业信用建设须重视

  记者:再说说企业方面的问题。企业管理混乱,也是制约食品安全的客观因素。

  张永建:是的。我曾经到华北某省一家不小的方便面企业参观,令人惊讶的是车间工人竟然没有工作服,卫生环境很差。企业老总辩解说,“没必要搞那么好啊,我们的产品主要针对农村市场。”

  这件事表明,食品企业的信用建设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关头。

  记者:据了解,我国已启动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成效如何?

  张永建:目前这一工作正在进行中,但还有改进的余地。首先,我国信用方面的法律基本还是空白,缺乏约束力;第二,全社会还没有形成诚信的价值观,“劣币驱逐良币”的事情时有发生;第三,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食品安全信用制度和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各部门割裂的信息系统降低了信息沟通的效率。

本报记者 苏显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