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8天暂未见白鳍豚踪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03:55 光明网-光明日报 | ||||
编者按:如果我们足够幸运,也许这一次我们能找到逐浪长江的白鳍豚。 自2002年人工饲养的白鳍豚“淇淇”辞世之后,人们已经很难再见“水中熊猫”白鳍豚的踪影。四年后的11月6日,中美等六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学考察队开始在长江流域大规模搜寻白鳍豚,本报将全程关注此次科考,并从即日起跟踪报道。 珍稀物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搜寻白鳍豚,更大的意义在于呼吁人类关注和保护如白鳍豚一样的濒危物种。曾几何时,人类和它们共同拥有和谐美好的家园。
今天下午5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王丁博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本次考察将历时6-8周,预计行程3400公里,考察区域为宜昌至上海江段。在以往的考察中,1997年曾发现白鳍豚17头,1998年发现7头,1999年发现4头。武汉至石首江段是历来发现白鳍豚最多的地方。该江段集中了4个豚类保护区,其中国家级保护区就有两个。 科考人员颇感忧心,可以断定的是白鳍豚的种群数量低于50头,不足50头的数量广泛分布于1000多公里的长江江段,自然繁衍的希望太渺茫。一旦发现白鳍豚,实施捕捞并迁地保护已经成为拯救残存白鳍豚的必要措施。 科考人员强调,这是一次科学考察,即使最终没有发现白鳍豚,也不能宣布白鳍豚已经灭绝。要认定白鳍豚灭绝,标准是20年没人亲见白鳍豚,然而去年,洪湖保护区的研究人员还发现了白鳍豚。 “Isee,Isee.(我看见了)”考察船上高倍望远镜旁的芭芭拉·泰勒脸上露出惊喜,一旁的工作人员赶紧录入这次发现的相关资料。长江江豚,这个曾经常见的物种,现在,科考人员要用国际一流的观测和探测设备来搜寻。
资料图片:世界上人工饲养的唯一一只白鳍豚“淇淇”。(中科院水生所提供) 船行洪湖新螺段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面上漂浮着大块的油污,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活垃圾。科考人员感慨,长江环境继续恶化,人们将白鳍豚和江豚推向了濒临灭绝的境地,豚类生存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现在长江的水质已经不适合豚类生存。 长江航运业发达,众多船舶大大压减了江豚的生存空间。恶意捕捞较为严重,豚类误入渔网丧生的事情屡有发生。长江里四大家鱼近年来锐减了80%,食物不足也成为一个严重问题。 “按照江豚的现状,它早已具备了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资格。”王丁告诉记者,目前,技术论证已经完成,农业部也完成了最后评估,只等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江豚晋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将为时不远。 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行列,对江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可以加大资金投入,加大保护力度,同时强化公众对江豚的保护意识。 目前,对江豚的保护工作已经加紧启动。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里,江豚数量已达30头,而且每年都有两三头小江豚出生。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白鳍豚馆,世界首例人工条件下出生的小江豚已过了一周岁生日,现在江豚妈妈又有喜了。 新闻链接:“水中熊猫”白鳍豚极度濒危 11月6日,由中国、美国、瑞士、日本、英国、德国6个国家科学家组成的国际考察队开始在长江流域搜寻被称为“水中熊猫”的白鳍豚,以评估这种珍稀水生哺乳动物的种群现状以及它们的栖息地情况。 白鳍豚是世界上淡水豚类中数量最少的一种,为我国特有,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白鳍豚是研究鲸类进化的珍贵“活化石”,它对仿生学、生理学、动物学和军事科学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为学术界所高度重视。2002年7月14日,世界上唯一一只人工饲养的白鳍豚“淇淇”去世。此后的数年中我们一直在寻找着白鳍豚的身影。 由于长江渔业、航运、水利等人类活动的增加导致长江生态环境的变化,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长江白鳍豚有可能成为地球上第一种消失的鲸类动物。专家估计目前它的总数不到50头,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找到白鳍豚并集中起来进行保护是这个物种继续生存的唯一希望。(本报记者谢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