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今推专题“非遗在江苏·13城市同题采访”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04:17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
□金陵晚报记者刘泱 【金陵晚报报道】 文化大省江苏,处处皆有值得赞叹、韵味无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前,省文化厅公示了江苏省93项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而据了解,此次全省申报项目多达290个。为更好地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陵晚报》力邀全省12家兄弟晚报,就此进行同题采访。“非遗在江苏”大型系列报道今天推出第一期——方言篇。 南京:“阿要辣油啊” “阿要辣油啊?”一首南京话说唱《喝馄饨》在网络迅速走红,这句最普通不过的南京方言,竟成为去年的“流行语”。以至于不少来南京开演唱会的当红艺人,中场都会来句半生不熟的“阿要辣油啊”,讨南京“粉丝”的欢心。 其实,南京话早在一两千年前就很“红”了。南京民俗专家王涌坚告诉记者南京话两度辉煌,曾被作为“国语”。第一次是北方大乱,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南渡,其中包括王、谢等旺族。他们在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建立东晋。南京本来属于吴语区,北方人王导“南染吴越”,带头学习吴语,而南京的一些名士为了入朝做官,也开始学习晋语,也就是北方话。这样,南京逐渐形成了以中原官话为主,融合了吴语的一个新语种,即“江淮官话”,也叫“下江官话”。此后,隋朝陆法言、萧盖等8人合编中国第一本韵书《切韵》,其序言中就明确指出,这本韵书的取韵既不是洛阳话,也不是长安话,而是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江淮官话。此后的《唐韵》等韵书也都是沿袭《切韵》的取韵,王涌坚说,这是隋唐以来,南京话第一次的辉煌。 后来就到了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当时的韵书《洪武正韵》当然是用的南京话作为全国官话。后来明迁都北京百十年,南京话还被上流社会奉为“正统”。 王涌坚告诉记者一件趣事。意大利的传教士利马窦等人要到北京传教,南京有个太监送给他们的礼物就是一个小男孩。原因是这个小男孩口齿清楚,可以教传教士们说南京话。那时已经是公元1600年,明迁都北京也100多年了,北京官场还以南京话为盛,不会南京话很难融入上流社会。一直到清乾隆年后,北京话才逐渐流行。另外与利马窦几乎同时期的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写了一本《西儒耳目资》,其中就说,传教士们学的中国话是南京音系。 王涌坚告诉记者,直到现在京剧里面王侯将相这些“大人物”讲的话都是“韵语”,也就是南京腔。 南京话的特点是带“儿化音”。锅儿、碗儿、盘儿、碟儿……听起来十分亲切。另外,还有卷舌平舌不分,“n”“l”不分,韵母“an”和“ang”也不大分。有个经典笑话,前几年有首港台歌曲特别流行,歌词是“我和你,男和女”,被老南京一唱,就成“我和里,狼和驴(音)”了,让人哭笑不得。 受吴越语系的影响,南京人讲话时还喜欢用“阿”字,问候别人说:“阿吃过啦?”征求别人意见时,说“阿行啊?”喝馄饨的时候老板会问“阿要辣油啊”。不久前,网上出现了《南京话四级测试》,“考点”全部是南京经典土话。例如“你到哪过Ki啊……翻译成普通话是什么”;“‘舌(shí)答子’是什么意思”;“‘干么丝啊’指什么”……令人会心一笑,又备感亲切。 ■附件 经典南京口语 挫:愚蠢,手脚笨 作:爱折腾 韶:罗嗦 来事:能干,有本事 舌搭子:嗦的人 木里石固:脑子不灵活,办事不会看人脸色 潘东潘西:男孩女孩 干么丝啊:干什么 (编辑 小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