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残疾大学生们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04:30 钱江晚报 |
■瞭望导读 在青春飞扬的大学校园内,并非所有人都能够乘风奔跑。有些年轻人从幼时便与常人不一样:小儿麻痹、肌无力、视神经萎缩、重度耳聋、肢体和器官缺失…… 走进高校的残疾人,他们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他们的生活中有怎样的关键词? 由洋 坚强、倔强、责任感 今年9月步入大学校园的由洋是吉林省松原人,就读于吉林大学软件学院。20岁的由洋身高不足1.50米,双脚内翻,只能用外脚背走路。“这是先天性脊柱裂手术的后遗症,我生下来时脊柱上长了个包,切除后损坏了神经。1岁多做手术,从记事起就是这个样子。”戴着眼镜、弱不禁风的由洋走起路来摇摆幅度稍大,脚背和地面的每一次接触,都让人感觉很心疼。 由洋说自己很坚强。刚开始用外脚背走路时,走一段时间就磨破了脚,很疼很疼。冬天下雪路滑,走路摔跤是常事。“摔倒了就爬起来,绝对不会坐在地上难过哀叹。” 由洋6岁时,父亲得了伤寒症,丧失劳动能力。十几岁时,父亲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由洋12岁才上小学,直接读四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倒数第六名,到期末考试时竟然变成正数第六名。 对于自己的前途,由洋表现出来的是倔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很多亲戚朋友建议他学医,“他们认为残疾人学医更为合适,但我觉得软件工程很适合自己,它较多地依赖头脑,不用走路,坐在那里就可以进行设计。而且设计出一个软件就是创造了一样事物,很有成就感。”由洋最崇拜的人是斯蒂芬·霍金。 母亲是由洋最大的骄傲,也是他全部的责任。十多岁就失去父亲的由洋和母亲相依为命,身体的不便使他无法为家庭出大力,家里的八亩多地和所有日常事务,全由母亲一个人扛。“从小到大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我的妈妈是我最大的骄傲,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以后要让妈妈过得好一些。” “我这样的身体是上天安排的吧,如果我是个正常人,可能还考不上大学,还在和周围的人一起傻玩呢。我有伟大的妈妈,有帮助过我的亲爱的朋友。人既然降生到这个世界,就应该适应这个世界。我觉得我一直都在适应这个环境,而且适应得很好。”性格内向的由洋,采访中始终表情平静,偶尔说到开心处,也会露出灿烂的笑容。 刘银萍 善良、坚强、努力 如果不是犹疑的脚步、遮住半张脸的黑色墨镜和上课举起的望远镜,你想象不到眼前这个笑语飞扬的女大学生,不但一遇阳光便会失明,并且因眼球震颤、终年生活在一个模糊的世界里。 刘银萍,来自天山脚下一个贫困的牧民家庭,吉林大学地探学院2003级学生,目前已成功保送为本专业研究生。因为先天性眼底病,她不但视力极度低下,而且“眼中的世界没有色彩差异,只有深浅不同”。家庭的困难和学习的艰辛,一路“听”课、眼睛离书只有五六厘米、需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刘银萍曾经两度停学、数次放弃,但最终“凭着对学校的向往和挚爱,坚持了下来”。 善良是刘银萍给自己的第一评价。刘银萍一家七口人,父母之外的5个兄弟姐妹,有三个患有先天性眼底病。走路都会跌倒的刘银萍,为补贴家用,从大一下学期到现在一直坚持做家教,有时候一天做三四份,自己都不记得教过多少学生。“做家教挣来的钱寄给了家里,给姐姐弟弟买学习用品,替父母分担点生活压力”。 如果不是因为坚强,刘银萍不会坐在宽敞明亮的大学教室里读书。“几度停学,几多徘徊,但我终于坚持了下来。”大大的阶梯教室,随时变动的座位,大量的板书,让不再享受“第一排特座”、走路经常撞玻璃的刘银萍苦恼了很久。随后,望远镜随她走进了课堂。只要老师一动笔,刘银萍就会举起望远镜,“一节课下来,胳膊疼、手疼,有时手腕都浮肿了,但是能看到老师的大部分板书。”上课举着望远镜,看书拿出放大镜,走路戴着大墨镜,刘银萍开玩笑地说,“这三镜,已经成了我的护身宝了。” 为了学习,为了生活,刘银萍一直在努力。入学几年来,用坏了三个大大小小望远镜的刘银萍成绩优异,屡获奖励,成了院里的“奖章女王”:入学三年,三次荣获国家奖学金,并且荣获全校仅评三人的“中科院奖学金”,还有“吉林大学自强自立优秀大学生”等称号。 她“从来不想麻烦别人”。身边的人说,刘银萍对自己要求太苛刻了。但她却认为,“我只是勉强达到了一个学生的标准而已,还需要更努力才行。”徐银萍对自己的评价是:虽然有些悲观,但整体上还是乐观的。她最喜欢绿色,尽管在她眼中,那只是一种深色。但她“知道绿色是欣欣向荣的象征,是生命活力的代表”,她养文竹、兰花、吊兰,甚至在自己的床铺上挂满了绿色的塑料藤叶,来“预示自己的生活中充满希望”。她天天跑步、转呼啦圈,蹦蹦跳跳,快快乐乐,她说,“要努力努力再努力,让自己的生命撒满阳光”。 高文思 自立、不懈、拖沓 拄着一对宝蓝色拐杖、被同学搀扶着匆匆走来的高文思,脚步迈得很大,走得很急。这个来自黑龙江大庆的21岁男孩是吉林大学2005级金融系学生。坐下去开始交谈,才发现高文思是如此“醒目”:棱角分明的面孔,笑起来宛如新月的眼睛,小说里“剑眉星目、鼻若悬胆”的形容搭配着开朗甚至有些张扬的个性,这个男孩给人的印象太过深刻,深刻到忘记他先天脊柱侧弯、左下肢畸形、肌无力和矮小如七八岁孩童的身体。 高文思觉得自己特别自立。“从小到大一直很依赖别人,不能自己走路,必须要人搀扶。考上大学以后,妈妈说要来陪读,我琢磨着妈妈要是跟着我不就得和爸爸分居了么?而且天天让妈妈看着也不是个事啊,我就决定自己走路。我在网上商店买了这副拐杖,刚用的时候手腕疼,手掌也磨出很多茧子。那个暑假我拄着拐和朋友去了一趟北京,回来以后一天晚上出去玩,自己拄着拐杖就回家了,妈妈高兴得一宿没睡。” 现在的高文思,离开父母生活在陌生的城市,读书休闲两不误,日子过得很充实。 2000年,高文思15岁,在“海信杯全国中学生计算机邀请赛”中进入前十名,获得特别奖。“我比较死心眼,说好听点就是‘不懈’吧。”高文思说,初中时家里买了台电脑,他接触后就上了瘾,每天用电脑做网页,后来虽然获了奖,但学习成绩下滑。 “成绩下滑对我刺激很大,于是就下定决心不碰电脑,坚持努力了一年,成绩又上去了。直到上了大学,我才开始重操电脑。” 拖沓,是高文思给自己的一个贬义词。“我办事情比较拖沓,不是特别着急的我就放到不能再放的时候再做。”如此拖沓,使得高考成绩超过600分的高文思,大一时遭遇两门挂科。他的解释是“大一时太过放松,整天泡在电脑上,结果功课耽误了。”他上电脑“从来不打游戏,主要是学着制作网页等。” “我不抱怨,偶尔会郁闷,因为总会有一些因为身体的不方便而做不了的事情。我好像总在追求更好的东西,尽管知足常乐,但是不能放弃希望。” 有教无类 残障人更需要教育机会 在11月17日国际大学生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记录下这几位残疾大学生的生活点滴。在他们的人生关键词中,“坚强”首当其冲。对他们来说,坚强就意味着更多付出和承受,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会在暗夜里默默咽下。 吉林大学医务处副科长魏国志告诉记者,残疾大学生主要集中在疾病和意外伤害方面,每年的入学体检都能检查出十多个残疾学生。其中有比较明显的残疾,如面部伤残、肢体残缺和高位瘫痪等;也有表面看不出来的,如心脏、精神问题和传染病等。学校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选择,尽力为这些学生做出适当的安排。 吉林省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付诚说,现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其实质应该是有教无类,这就包括给残障人士创造更多的机会。实际上,尽管国家要求进一步放宽对残疾学生的要求,但仍有很多学校采取各种规避措施。残疾大学生能够走进高校,走到今天,在学习和生活上是很独立很坚强的,他们大多不愿意被过分关注,因为他们不想被当作弱者。 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