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透明”赢得信任信任才有慈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06:00 光明网
韩涵(北京媒体从业者)

  日前,《新京报》关于“圆梦行动助学款延误3月未到账”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作为活动的主办者,对此非常重视,不仅向捐赠人和受助学生表示道歉,将延误助学款迅速划至受助学生的账户,更派专人赴山西展开调查。此外,青基会还发出了公告,寻找169名已获受助资格、却未收到捐助款的学生。

  青基会此次坦然接受媒体和捐助人的监督,以高效率和负责的态度处理问题值得肯

定。不过,需要警醒的是,此事反映了中国慈善事业一些内在弊端,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将影响到慈善事业的健康与未来。

  众所周知,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相比,当下的中国慈善事业还是一棵未长大的“小老树”。据统计,2002年,中国私人捐赠人均只有0.92元,总量不到当年GDP的万分之一。2005年,全国民政系统收到来自个人的慈善捐赠是17亿元,这个数字摊到全国每个人头上才一块多钱。我国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99%的企业从来没有捐赠过。

  这无疑落伍于社会文明的要求和世界潮流。对此,有人认为是国民性使然,但为什么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情况要好很多?其实,仅仅把慈善冷漠症归咎于人的道德素质有失偏颇,慈善运行机制上的疏漏也不可忽视。

  现实中,许多人对于社会慈善机构缺少基本的信任,典型的观点就是,“不知道这些钱是怎么花的”,而这,正暴露了中国慈善发展的瓶颈所在。而国际上一些知名慈善组织之所以能建百年基业,关键在于机制透明,用卡耐基的话说就是: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慈善组织不管做什么事,花多少钱,都要让捐助者与受助者,让公众看得明明白白,如此公众才可放心地把钱交给你。

  圆梦行动助学款之所以出现延误,与存在某些不透明环节有很大关系。在这次事件中,虽然事实上刘海兰已获受捐资格,但刘海兰两次上网查询,却发现资助学生名单上没有自己的名字。同样,捐助人孙家洲也无法通过便捷的方式核实自己的钱有没有打到刘海兰账上,最后费尽周折找到刘本人,才了解到实情。而像孙家洲这样较真,能耗费精力去核实自己捐款去向的人,能有多少呢?

  可见,慈善机制不充分透明,很难将爱心“公开”地传递,给捐助与受助者带来的麻烦,也会大大地影响捐助者的信心。

  缺少“玻璃做的口袋”,是目前国内一些慈善组织和活动的一个弊病。虽然民政部有关规定要求慈善组织必须公开每年的财务审计报告和年度工作报告,但落实结果不尽如人意。而在慈善事业发达的国家,捐助者有权向慈善组织索要其财务报表,公共图书馆也有这些报表,任何人都可以查阅。

  慈善是纯洁而高尚的事业,对透明度的要求也更高。

  除了个人隐私,慈善组织没有不可公开的秘密,不管是捐款过程还是善款分配过程,每一个工作细节都应该公开,可以方便地查证,质询,接受政府、媒体、公众的监督。这种高透明度不仅是确保慈善事业健康运作的必须,也是取得公众信任和尊重的关键。

  中国社会似乎并不缺爱心与善举,目前缺少的是完善的保护爱心与善举的机制。

  希望更多次慈善组织和活动都能致力于打造“透明慈善”,向公众展现自己的自信与廉洁。国家也需要完善立法,给中国慈善事业装上“玻璃口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