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偏高导致渤海棕囊藻赤潮在秋末出现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08:37 新华网 |
新华网石家庄11月14日专电(记者 王民)10月末,渤海湾天津、黄骅附近海域出现大规模赤潮,经鉴定,其生物种类为球形棕囊藻。有关专家介绍,渤海海域在目前这个季节发生棕囊藻赤潮近年来尚属首次。 10月27日,河北沧州市海洋局在黄骅海域海面发现异常,海面有大面积棕色漂浮物。从直观看,水面漂浮物是直径约为0.5厘米-2.0厘米不等的透明球体,外膜为浅棕色, 经鉴定分析为球形棕囊藻,由此确定该海域发生赤潮。监测人员出海监视发现,黄骅海域从歧口村(与天津交界)至黄骅港沿线海域,垂直海岸线纵深35公里均有赤潮,20公里以内最多。据河北省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介绍,发生赤潮海域水体中营养盐含量不高,但浮游植物细胞数量非常高。今年天气情况特殊,气温、水温均较往年偏高,而且天气系统稳定,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繁殖。 据了解,1989年8月-9月间,渤海黄骅海域首次发生大规模赤潮,其生物种类为甲藻类。有关专家认为,渤海海域位于我国北方,赤潮一般发生在炎热的夏季,而这次赤潮发生在10月末,并且生物种类为棕囊藻,这种现象为近年来首次出现。随着天气转冷,赤潮将逐渐消亡。 据介绍,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通常水体颜色因赤潮生物的数量、种类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辽东湾、大连湾、胶州湾、杭州湾、深圳湾及黄河口、长江口、珠江口、厦门港等海域是我国赤潮高发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