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渤海出现大规模棕囊藻赤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09:02 大众网-大众日报

  本报综合新华社石家庄11月14日电10月末,渤海湾天津、黄骅附近海域出现大规模赤潮,经鉴定,其生物种类为球形棕囊藻。据有关专家介绍,渤海海域在目前这个季节发生棕囊藻赤潮在近年尚属首次。

  10月27日,河北沧州市海洋局在黄骅海域海面发现异常,海面有大面积棕色漂浮物。从直观看,水面漂浮物是直径约为0.5—2.0厘米不等的透明球体,外膜为浅棕色,经鉴定

分析为球形棕囊藻,由此确定该海域发生赤潮。监测人员出海监视发现,黄骅海域从歧口村(与天津交界)至黄骅港沿线海域,垂直海岸线纵深35公里均有赤潮,20公里以内最多。

  11月1日,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对天津港航及大沽锚地等300平方公里海域范围内监测发现,赤潮严重区主要集中在距岸边约20公里的近岸海域,球形棕囊藻密度由近岸向远海逐渐降低。

  据了解,1989年8月—9月间,渤海黄骅海域首次发生大规模赤潮,其生物种类为甲藻类。有关专家认为,渤海海域位于我国北方,赤潮一般发生在炎热的夏季,而这次赤潮发生在10月末,并且生物种类为棕囊藻,这种现象为近年来首次出现。随着天气转冷,赤潮将逐渐消亡。

  每年伏季休渔结束后的9月至11月,是渤海渔民捕鱼旺季,而发生在10月末的赤潮,使河北省黄骅市歧口村大部分渔民不得不将渔船停泊在港口,等待赤潮结束后再出海。

  据介绍,往年歧口村一条小渔船的年收入有5万-6万元,受赤潮影响,估计今年的收入不及往年一半。

  11月13日,在河北黄骅市南排河镇歧口村一个滩涂养殖场,一名渔民正在清理已经抽水后的养殖场。当地渔民在沿海滩涂地上养殖的虾蟹等因为缺氧而大批死亡。□新华社发

  ■新闻背景

  什么是赤潮

  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通常水体颜色因赤潮生物的数量、种类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

  赤潮生物的存在和水体污染(富营养化)是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海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水文、气象、海流、海况,是形成赤潮的自然原因。在海水交换较差的内湾,较封闭海湾的交汇面及排污口附近沿岸,海水有上升流的海域等,均可成为赤潮形成的条件。辽东湾、大连湾、胶州湾、杭州湾、深圳湾及黄河口、长江口、珠江口、厦门港等海域是我国赤潮高发区。

  我国是世界上赤潮发生比较频繁的国家之一,每年都有多起赤潮事件发生。但多数发生在比较温暖的季节。

  目前,国家海洋局不断加大对赤潮的监控力度,已经在全国重点海域建立了33个赤潮监控区,开展高频率、高密度的监视监测,做到监控区内赤潮发现率百分之百;成立了国家和地方相结合、专业和群众相结合的全国赤潮监视监测网络。

  (据新华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