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禁电”虽付实施 民间再呈理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09:12 南方新闻网

  社论

  连月来的广州,城市话题几为“禁”字所涵盖。广州禁摩的治理选择,经过近三年时间的循序推进,距离2007年1月1日全面禁摩指日可待。作为与此浩大工程的配套,禁止电动自行车上牌上路,成为政府防止问题转移,从而抵消禁摩效果的先见之招。所不料的是,禁电之争,原本接续禁摩而起,不意政策出奇迅疾,禁电抢先一步,于今天开始在广州全面

施行。

  针对民众关于电动自行车是否参照禁摩,采取回收与补偿政策的询问,相关部门人士回应说:“从2004年9月份,我们就不断地提醒广大市民先不要购买电动自行车,这点已经预先告知给了老百姓,所以,禁电动自行车后,市民手头的电动自行车是没有补偿的。”究其意,因为早前已履行告知义务,所以民众在此期间仍一意孤行购买电动自行车,当属无视提醒,应当自担其责,所谓禁电补偿自然就无从谈起。这番表示无疑要令哑口无言的电动自行车主,再又觉得作为现代公民的全身无力。

  可以理解的是,不管相关民众、产业代表如何申述利弊,争论得失,禁电之举挟政府禁摩大势而难以阻挡,作为一项城市政策已经出台,即将付诸实施生效。民众事实上除了选择观望后效,无从寻求其他司法的后援,也因此实在无从辩白。与其说,禁摩禁电令相关民众利益受损而心生不悦,不如说,利益相关方在这场公共探讨中难以言说的无力感更令人心灰意冷。

  从法理上说,虽然《道路交通安全法》(2004年5月1日起施行)规定,国家对机动车实行登记制度。机动车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后,方可上道路行驶。然而,电动自行车属于新生事物,究竟属于机动车范畴,还是属于非机动车范畴,一直没有准确界定。正是因为政策的模糊和空白,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电动自行车一直处于无人无法监管的状态。在禁摩形势日益趋紧的情形下,电动自行车正是以突破摩托车出行限制的优势,经过两年多的发展而呈现兴盛之势。尽管对于广州电动自行车的数量,目前各方的估计悬殊竟达数十万辆之巨,然而,电动自行车的灰色成长之路,却是长时间不明朗的政策所趋使造就。所谓法无禁止即自由,在城市交通法规和管制政策均无明确禁止的情况下,民众使用电动自行车就是正当存在的权益。理应在禁电举措出台实施时,受到充分尊重与适当补偿。这并非普通民众理屈词穷的非分之想。

  回到当下,尽管全面禁电已成现实,全面禁摩不日实现,却不得不承认,如此影响广泛的公共政策出台过程,实际上却并没有呈现出真正的利益博弈与公开论证。这始终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重大缺陷和遗憾。

  事实上,对于广州的城市目标,民众之间、官民之间并非缺乏共识,但在达到目标所应采取的方式方法上,却鲜有共识。治安良好的广州,交通畅达的广州,无疑都是民众之所想,打击“两抢”、整治交通,因此大快人心。然而,人人生计有着数、个个利益有保障的广州,同样为民众所渴望,禁摩之痛禁电之恼,因此同样货真价实。以此观之,只注重在城市治理的多重目标之间进行简单的目标替换,以孤注一掷的治理逻辑开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城市管理,只能是公共管理最原始初级的学问,必被时间所抛弃。

  急风骤雨的禁电之争,以车主们自顾其失的政策强制而付诸实现。给公共目标的取舍以充分公开的探讨论证,给各方损失以全面周详的考虑安排——禁摩禁电虽一时政令得行,这声音仍会执拗不断。

  欢迎回应(电邮:shelun@188.com博客:blog.oeeee.com/shelun)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