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梅州工业化进程全面提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09:16 南方日报

  做大做强四大支柱产业,扶优扶强四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特色工业基地

  梅州工业化进程全面提速

  走出围龙看梅州工业梅州

  山区经济要发展,关键在工业,出路在工业,希望在工业。2003年初,梅州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并将“工业梅州”作为核心,通过推进工业化进程,带动全市其它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全市上下,步调一致,大显身手——做大做强四大支柱产业,扶优扶强四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特色工业基地,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交出了一份“经济打好攻坚仗”的合格答卷。

  支柱产业支撑梅州经济

  2003年以来,梅州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坚持以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为突破口,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继续加大对山区发展的扶持力度,从政策、机制、市场、产业等方面支持山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加快发展步伐的良好机遇,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经济的发展。

  在实施“工业梅州”发展战略中,梅州市确立了扶持发展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四大支柱产业的工作重点,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优扶强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重点企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四大支柱产业中的梅州卷烟厂、梅县发电厂、荷树园电厂、塔牌集团、梅雁电子、恩华集团等骨干企业都进行了“脱胎换骨”式的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了核心竞争力,促进了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2005年,四大支柱产业共实现产值141.5亿元,比2002年的55.1亿元增长了1.6倍,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的67%,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带动作用。

  四大新兴产业初显后发优势

  梅州工业基础较差,长期以来一直以低加工度的自然资源依赖型的“偏重型化”结构为主体。“8.7”矿难后,梅州的资源型产业受到严峻挑战,原有的电力、建材等行业的资源优势明显减弱,发展空间受到一定限制。

  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工业格局,梅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适时调整发展思路。根据原有的产业基础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导向,提出了在继续巩固提高和调整优化原有的烟草、电力、建材等重点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壮大电子信息、机电装备制造业、铜系列加工和生物医药四大新兴产业。通过培育高科技、高效益、低污染、有长期增长潜力的主导产业和非资源型接替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有序优化,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梅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扶持政策,制定新一轮的发展规划,加快了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步伐,力求通过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结构调整,短短一年时间,四大新兴产业在梅州工业经济中初步显现出它的后发优势。电子信息产业正朝着扩大与主机厂家的配套合作,逐步形成印制电路板、电子元件、家用视听设备为主的产业链方向发展。机电装备制造业,正努力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力争建成我国球阀生产加工的重要基地和发展为本省汽车生产大企业集团的配套生产厂家。铜系列加工产业在原有的采矿、选矿、冶炼、深加工的基础上,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形成了以铜资源为依托、铜产品深加工配套的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的企业全面完成了GMP改造,在扩展名优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产品开发不断成功,为梅州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在实施“工业梅州”发展战略中,梅州市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为方向,以打造财源工程、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城市发展新区为目标,立足引大、引强、引好、引高,大力开展项目招商活动。同时,严把环保、效益、用地“三关”,抓好园区建设。市委、市政府根据工业布局和当前产业转移的新特点,把园区建设与调整梅州工业结构、拓展梅州城市发展空间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定位,合理开发,形成了以梅州高新区为主导,协调发展四个市辖工业园,辐射带动8个县域特色工业基地的园区建设新格局,并按照管理规范化、园区特色化、产业配套化、招商互动化的思路,走“一区多园,特色发展”的园区建设新路子。

  在梅州城区的西南部,规划建设深圳盐田区(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和机电特色产业基地畲江工业园,发展机电和轻纺工业;在梅州城区的东部,规划建设梅州经济开发区东升工业园,发展以电路板为主的电子产业;在梅州城区的西部,规划建设高新区扶大工业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在梅州城区北部,规划建设蕉华工业园,重点发展轻工机械、建材行业。

  在四个市辖工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下,各县(市、区)园区经济呈现特色化发展,丰顺县的电声、兴宁市的球阀、五华县的机电、大埔县的陶瓷、梅县的电子信息、平远县的木材精深加工以及蕉岭县的建材等,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园区建设初步形成以市辖“一区四园”为龙头、以各县(市、区)特色工业基地为依托的园区发展新格局。

  致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平均2天就有3家企业投产

  “梅州是个好地方,就是太遥远。”不少客商几年前离开梅州时都感到惋惜和无奈。

  但是,梅河、梅揭高速公路通车以后,梅州不再遥远了,从广州、深圳开车到梅州只需4小时。因此,不少外迁的企业回来了,没到过梅州的外地客商也纷至沓来。

  据统计,2003年梅州市招商引资会议以来,梅州全市引进的外来投资企业投产的有1920个,实际投入资金为248亿元,平均每2天就有3家新企业投产。

  前三季度,全市招商引资投产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70.30亿元,同比增长34%;实现工业增加值19.72亿元,同比增长48%;实现税收2.76亿元,同比增长35%;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畲江园区、梅州经济开发区、蕉华工业园等一批工业园区初具规模,招商引资取得了明显成效。

  招商引资,山区腾飞的希望

  梅州地处粤东山区,过去由于交通困扰,开车从深圳到梅州要走7-10个小时,被外商视为畏途。因此,“希望在路、希望在外”是上届领导班子也是梅州400多万百姓的期盼。

  2002年12月,尽管当时梅河高速还在建设中,交通环境还没得到根本改善,新一届班子就清醒地意识到:山区不招商引资,就难于又快又好地发展。于是,梅州市委市府提出了“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的发展战略,把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实施“工业梅州”的重要突破口,把招商引资工作提高到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

  为抓好招商引资工作,该市大力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树立“服务就是第一投资环境”的思想,“硬件”不足“软件”补。市委书记刘日知在各种场合,都一再强调各级各部门要为招商引资、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提出“谁与企业过不去,就是跟市委市政府过不去”,使全市上下形成发展经济人人关注、对企业和企业家人人关爱的发展氛围。

  市政府专门设立了招商引资办公室和行政服务中心,由市直和中央、省驻梅40多个单位集中办公,对外来投资者实行“一个中心”服务外商、“一个窗口”审批项目、“一个口子”收行政规费、“一条龙”受理投诉,为企业提供全天候“保姆式”服务。

  降低门槛,“洼地效应”已经形成

  2003年初,梅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决定》和《关于梅州市市级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若干规定》等优惠政策,对外来投资者在征租土地、厂房、用电、用水、规费等方面给予更大的优惠,降低投资者准入门槛。

  该市还把招商引资任务落实到市五套班子领导成员和机关及市直副处以上单位,制定考核、奖罚办法。采取领导分区域挂点招商的形式推动领导“外出招商”,市五套班子成员分别与珠三角地区挂钩招商。同时,该市还设立驻广州、深圳、东莞招商引资办事处和驻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招商联络处,积极主动承接珠三角及东南亚地区的产业转移。

  随着新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出台和各级各部门服务的全面提速,梅州的招商引资门槛不断降低,“洼地效应”得以显现,大批东南亚、港台、珠三角等地客商纷纷前来咨询、洽谈、投资,梅州成为了投资置业的一片热土。据统计,2003年2月至今年9月底,全市共签订意向投资项目2400多个,意向投资总额达788亿元。

  工业亮点

  数字工业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全市工业增加值分别突破300亿、200亿和100亿元,工业经济总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是梅州市重点扶持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2005年,四大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和税利总额分别比2002年增长1.6倍和1.8倍,比重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7%和86%,在全市工业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名牌战略打造精品。全市拥有塔牌水泥、金雁牌阴极铜、明珠牌球阀、五叶神卷烟、绅浪牌服装等一大批知名品牌。目前全市有广东省名牌产品23个,广东省著名商标13个,高新技术产品106种,形成了一批具有梅州特色的知名品牌。

  园区经济方兴未艾。走“一区多园,特色发展”的园区建设新路子,先后建成梅州高新区畲江工业园、梅州高新区扶大工业园、梅州经济开发区东升工业园、蕉华工业园4个市辖工业园,并辐射带动8个县域特色工业基地。最近,深圳盐田区(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已获得省认定。

  特色产业异彩纷呈。全市8个县(市、区)依托本地优势,做大“特色经济”文章,县域经济呈特色化发展,丰顺县的电声、兴宁市的球阀、五华县的机电、大埔县的陶瓷、梅县的电子信息、平远县的木材精深加工以及蕉岭县的建材等,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专业镇居山区前列。全市先后建成电声、建材、工艺、纺织、木业、日用陶瓷、金柚、脐橙等11个省级专业镇和16个市级专业镇,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朝产业集群方向发展,专业镇建设走在全省山区市前列。

  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宝丽华集团、塔牌集团、明珠集团、梅雁集团、威华集团、龙盘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等6户企业先后进入广东省民营企业百强行列。2005年,全市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共70980户,比2003年增加5213户;民营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比重达41.07%,成为推动梅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产业导航

  支柱产业。烟草、电力、建材三大产业在全市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未来五年,仍是主导和支撑梅州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扶持“五叶神”品牌,水、火、核电并举,发展旋窑水泥,力争通过5年努力,三大支柱产业产值达到220亿元以上。

  特色产业。发挥铜、铁、稀土、钼、锰等矿产资源优势,建成以生产高性能永磁体、钕铁硼磁体为主的新型材料基地,加快平远多金属矿、五华钼矿、梅县锰矿等稀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以陶瓷产业园和陶瓷专业镇为基础,打造一批产值超亿元的陶瓷生产企业;大力发展名酒、高档茶、优质油、林业农林产品等加工业。

  战略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电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形成印制电路板、电子元件、家用视听设备为主的产业链;扶持现有汽车配件、输变电及控制设备、阀门等生产企业;培育一批球阀、植保机械、汽车和电器产业群及电线电缆、水轮发电机产业链;打造生物医药,发展青蒿系列产品、螺旋藻系列产品、抗糖尿病因子、金柚黄酮提取、红豆杉提取紫杉醇等,建成广东重要的南药生产基地。

  集群产业。依托工业园区和专业镇,形成电声产业丰顺汤坑集群、电路板产业梅州经济开发试验区集群、陶瓷产业大埔高陂集群、建材蕉岭油坑集群、木材加工业平远集群等五大招商产业集群承载地,并将丰顺电声集群、市经济开发试验区电路板集群打造成为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的产业中心,力争至2011年,全市省级和市级专业镇达到50个以上,实现生产总值160亿元以上,催生一大批亿元镇和若干个10亿元镇。

  重大项目。全面推进金雁铜材精深加工、梅雁金象电解铜箔、云山汽车、荷树园电厂二期、兴达电厂二期、五华抽水蓄能电站等450多亿元的在建、续建项目建设,确保早日见效。

  一区多园

  梅州根据工业布局和当前产业转移的新特点,把园区建设与调整工业结构、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以梅州高新区为主导,协调发展4个市辖工业园,辐射带动县域特色工业基地的发展新格局,走“一区多园,特色发展”的园区建设新路子。目前,全市已建立了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梅州经济开发区、蕉华工业园、丰顺经济开发区、五华经济开发区5个省级开发区,深圳盐田区(梅州畲江)产业转移园、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园2个省产业转移园,8个县级特色工业基地。

  投资者说

  梅州是个好地方

  为什么这么多企业接踵而来?交通顺、环境好、服务佳,这是已入园企业投资者的一致看法。

  记者在南方工业城见到了台资企业中国德州鞋业(梅州)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清家,他讲述了德州鞋业“去而复返”的故事——

  1989年,台湾德谦总公司董事长张宏明就领着我们到梅州投资建了一家鞋厂,当时有两条生产线,1000多工人。

  但当时梅州的交通实在令人头痛,货柜车从深圳到梅州最快要一天,有时交通堵塞要走两天。通信也很不顺畅,打电话到海外要很长时间。生活很不方便,连一个好点的宾馆都没有,晚上街道冷清清、静悄悄,客商来了连个消遣的地方都没有。没有办法,1994年,老板只好让我们把工厂全部搬到东莞。一走就是十多年,一直没有回来过。

  今年老板在网上看到梅州招商引资的政策,“五一”黄金周就领着我们到梅州看看。早上9点从深圳出发,经深汕转揭阳一路高速公路,只走了4个小时就到了梅州。

  我们在梅州呆了3天,看了几个地方,感触很深,原来厂房周边荒芜的乡村变成了繁华的闹市区,老板一路走一路说:“变了,确实大变样了!”市招商引资办公室、行政服务中心提供的“一站式”保姆般的优质服务更令他感动,让他增强了信心。5月20日,就决定重回梅州办厂。6月4日,德州鞋业在南方工业城租了一层楼,进口设备,培训员工,7月10日,第一批产品就生产出来了。

  王清家说,梅州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民风淳朴,治安又好。政府部门服务态度比原来好多了,过去有些部门会刁难我们,现在有什么问题找到有关部门,他们都马上帮我们解决。生活也丰富了,晚上休闲娱乐,到处都很方便。

  本版撰稿:本报记者曾礼特约通讯员凌峰肖伟光

  题图为:梅州卷烟厂现代化生产线。

  图:

  东升工业园

  梅县电厂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