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叹世事多变幻,世事望我却依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09:17 南方日报

  这段时间,因为网络“梨花诗”,诗歌又成为热门话题。而上个世纪90年代初曾经叱咤风云的诗人汪国真,其生存状态又如何?在暨南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本报记者前往京城,听这位校友一吐心声——

  我叹世事多变幻,世事望我却依然

  暨南百年

  暨南大学建校100周年

  有人说,20世纪的一百年中,诗歌最后一次左右中国人的精神,截止于90年代初。

  诗人汪国真,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之一,成为许多人难以磨灭的青春记忆——1990年,北京高校出现汪国真诗歌演讲热;在全国的中学中,出现了集体手抄传送汪国真诗歌的狂热;在上海,一个上午卖掉4000多本汪国真诗集,卖光了库存,还有很多人在排队。

  巅峰之后却是万丈深渊,巨大的名气化作一股无比强大的反作用力狠狠地打在了这位通俗诗人身上。往后的几年里,评论界质疑汪诗的声音不绝于耳。

  在激烈嘲讽中,汪国真慢慢地沉寂,淡出了舆论视野。阅读汪国真的诗歌,甚至渐变成一种“落伍”,渐变成“缺乏文化品味”的表现。

  就在舆论似乎要淡忘汪国真的时候。2002年,一则报道又把他拉入了漩涡:汪国真惨淡经营的火锅店失败,现在仅靠卖字为生……

  很快,这则报道被列为当年的十大假新闻。

  浮浮沉沉的汪国真,生存状态到底怎么样?暨南大学百年校庆前夕,本报赴北京采访了一批校友,汪国真也在名单之列。

  现场写真

  诗人汪国真重回母校

  与师弟师妹坦承交流

  昨晚,多年未走进高校的诗人汪国真,因为参加母校校庆活动系列讲座,走进暨南大学。

  能容五六百人的曾宪梓科技馆国际会议厅连过道上都挤满了人。不少外校的学生也专程赶过来一睹诗人风采。一名华师中文系的女生告诉记者:“他的诗不是我们现在喜欢读的类型,但他这个人的经历很有趣,我就是想看看,这么多年时间的磨砺能把一个诗人变成什么样子。”

  第一首诗还是很幼稚的

  在掌声中入场的汪国真显得十分谦逊平和:“大家别看我现在这么有名气,当初发表的第一首诗还是很幼稚的,现在看来多少还有点脸红。”

  他所提到的这首诗是1979年还是暨大一年级学生的汪国真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的《晨练》:“天将晓,同学起来早,打拳做操练长跑,锻炼身体好……”

  如今的汪国真更愿意谈音乐创作,讲座过程中时不时翻出自己所谱的一首2分钟左右的曲子完整播放给观众听。他说自己还有个很庞大的作曲计划,就是自己作词作曲,做一个“歌遍中国”的集子,歌咏祖国各大城市,一歌一城。

  所谓的“梨花诗”也听说过

  讲座后,学生们向汪国真提出了一些火爆的问题,汪国真也都一一耐心作答,表情非常淡定自信,碰到有趣的提问会发出开朗的笑声。

  一位学生问:“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可在当代文学史上却很少提及您的名字,对此您有什么想法?”

  汪国真以一首诗来作答:“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与其诅咒,不如坚忍,在坚忍中积蓄力量,默默耕耘……”

  又一学生就当前热门话题发问:“您如何看待现在网络上流行的赵丽华‘梨花诗’现象?”

  汪国真回答说:“所谓的‘梨花诗’我也听说过,‘我做的馅饼是天底下最好吃的’,就是用空格隔出的大白话。我认为,优秀的诗歌最权威的评价,一是读者,一是时间,经得住读者和时间的考验才是好诗,经不住读者和时间考验的,要么是不好的诗,要么是不那么好的诗,要么是垃圾。”

  有同学觉得汪国真的曲风都趋向于抒情,认为不符合当今潮流,问他是否还会坚持自己的创作路线。

  汪国真以他一惯的自信回答,潮流是需要引导的。他说他当年写诗的时候,朋友就告诉他说“你不要写诗了,诗歌没有读者,还是写小说或者散文吧”,结果他却一举成名。

  回首颠峰

  我的诗歌火到那个程度,确实没有想到

  记者(以下简称“记”):1990年被出版界称为“汪国真年”。你的第一本诗集《年轻的潮》连印5次,达15万册,创下了单本诗集发行的最高纪录。这是你自己没有预料到的?

  汪国真(以下简称“汪”):事实上远远不止15万册。据当时出版社的责任编辑说,《年轻的潮》至少印了60万册。加印了好几个版本,其中有一个版印了15万册。当时很多读者来信,很多报社约我开专栏,我能感觉自己的诗歌受欢迎,但是火到那个程度,我确实没有想到。

  记:那是一种非常“辉煌”的感觉?

  汪:当时就是一种“热”,比如,我到高校去演讲,可以说被围得水泄不通,很多大中学生都在手抄我的诗歌。

  记:看到那种狂热,你内心是兴奋还是害怕?

  汪:我当时有一定的兴奋。但总的来说,我是心态比较平和的人,不太容易“大起大落”。读者、舆论都非常“热”,但始终没有影响我按照既定目标做事情的心态。

  记:可你那时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比赛。有人说,这就是你头脑发热的表现。

  汪:当时央视正在做我的节目,说你也参加一下吧。我说,参加就参加!1000多人参加比赛,我得了第六名。我很满意自己的成绩。那时正是我最“热”的时候,如果不是处在那个风口浪尖上,如果不是那么大的精神压力,我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记:你很自信。

  汪:我觉得人一定要自信,否则怎么能够脱颖而出呢。我本身就是一个特别自信的人。

  面对质疑

  现在都说诗歌不景气,但我的诗集一直被盗版

  记:但很快,一些尖锐的声音就出现了,甚至有些人还把阅读汪国真当作了一种“缺乏文化品味”的表现。当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汪:最权威最重要的评论,一个是时间,一个是读者(提高声调)。如果一个被炒得很热、评价很高的作品,经不住时间的考验,那也好不到哪儿去。一个作品受到很多人的诟病,但是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这部作品也不一定会差。人民说你是诗人,你就是诗人。人民如果不承认你,你就什么也不是。这个是最客观而且硬的指标。不是媒体、几个评论家能够左右的。不论正面、负面,媒体和评论家的评价只是表达了一部分人的观点和看法。

  记:现在16年过去了,这段时间能证明什么吗?

  汪:十六年过去了,时间和读者证明我的诗歌是很有生命力的,证据之一就是这些盗版书。

  记:盗版书?

  汪:我的盗版诗集估计至少是正版诗集的三倍。我是一个被连续盗版达到16年之久的诗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现在都说诗歌不景气,想出一个诗集必须自己倒贴钱,但我的诗歌一直被盗版,请问这是为什么?

  记:你一直在收集这些盗版书?

  汪:我收集我的盗版书,自己掏钱买下来。16年来,我的盗版从没有断过,每年出现至少两种盗版。有些盗版书竟把我的名字都印错了,写成了“江同真”,非常离谱!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的书有市场,生命力是非常顽强的。

  记:“盗版”也许是一种“民间认可”,“官方”呢?

  汪:从专家、学者的层面来说,我的作品也受到了肯定。我的诗歌、散文被选入了初一、初三、高一以及全国职业中专的课本,被认为兼备思想性和艺术性。作品入选课本,这事非常严肃,不是某一两个人的喜好能决定的。

  记:但为什么这些年的批评会这么集中、争议这么大?

  汪:是因为我的诗歌影响涉及的读者群非常广,普及到这么多阶层:战士、工人、文学青年、学生、商人……但我相信,批评我的人与喜欢我的诗歌的读者是不成比例的。当我走进读者中去时,基本上对我的诗歌是没有争议的,而不是像在文坛上有那么多质疑的声音。

  记:你认为好的作品,别人却一直在质疑。你需要去反驳吗?

  汪:唐诗宋词好,不是因为当时有人说它好还是不好,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是因为老百姓喜欢。我是一个喜欢读历史的人,历史上类似的现象很多,我了解这是怎么回事。

  李、杜的诗歌当年也受到很多抨击,韩愈就写了“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为他们鸣不平。杜甫《戏为六绝句》:“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观察当下

  现在的诗歌远离了读者,我根本不关注

  记:后来还有一些媒体“落井下石”,说你经营火锅店失败,靠卖字为生。

  汪:既然是开了火锅店,什么时候开业?在哪里开的?叫什么名字?一问三不知。当年那家报纸根本就没有采访我,道听途说写了那条新闻。我根本就没有开过火锅店。打官司他们败诉,赔偿我2万元,并在报纸上道歉。

  记:媒体是把双刃剑,你害怕媒体吗?

  汪:与媒体打交道,实事求是就可以了,采访时如实回答就好了。除了这一条新闻,媒体好像没有太多伤害我的报道。至于说评价我的诗歌如何,那我根本就不在乎。我在乎的是读者。

  记:人们关心,现在的汪国真在干吗?

  汪:我是一个在知识阶层生活得很惬意的人,不必为衣食而忧,有足够的财力和精力从事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是那种越挫越勇的人,如果别人说我诗歌不行,我就在另外的领域继续有所建树和发展。近年来,我一是在研习书法,一是在进行音乐作曲。现在我的书法作品作为国礼向外赠送,音乐方面也开始出作品专辑了。

  记:你早年的诗歌创作对你现在从事的工作有影响吗?

  汪:书法和音乐的共同点是,都有内在的一种韵律和流动性。诗歌创作为把握艺术的感觉奠定了一个基础。

  记:这样会不会太“杂”了?

  汪:我做的是出于爱好,没有什么压力。从个人兴趣出发,做成了是事业,做不成功还是个人的爱好。

  记:在博客时代,通俗诗歌好像又“进化”了?某女诗人在网络上遭恶搞,被网友称为“诗坛芙蓉”,你怎么看?

  汪:现在的诗歌远离了读者,远离了我,我根本不关注。现在我的重点不是在诗歌方面,而是在音乐方面,给古诗词谱曲。未来三五年内,为300多首古诗词谱曲,通过音像制品普及古典文化。这是我的一个心愿:唱着歌儿学古诗。

  记:这20多年,中国进行了非常激烈的社会结构的重组,各种引领时代前行的风气跌宕起伏,各领风骚三五年。你可以说身处其中,经历了浪尖谷底。回头看看,有什么感悟?

  汪:我叹世事多变幻,世事望我却依然。不管社会变革多么激烈,我的追求、向往和心态不变,我依然喜欢诗歌、书画、音乐,还在不断地完善自己,建立新的目标,拓展自己新的发展领域和兴趣。

  记:你人生的理念是什么?

  汪:坚守自己的良知。我自己的爱好和社会的责任感比较吻合。我的诗歌内容上还是积极向上的,在读者方面也产生了很多共鸣,总的来说比较符合主流。与时代和人民站在一起,不为某些评论左右。这样,作品才会有生命力,才能为人们所欣赏和喜爱。

  本报记者孙晓素通讯员卢健民

  实习生王分枝

  本报记者胡键通讯员王丹黎

  图:

  昨晚,暨南大学校友,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在母校与师弟师妹们分享创作体会。

  王辉乔军伟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