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狗患"考验社会和谐(唐宋)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10:36 东方网 |
针对狗咬伤人、狗叫扰人、狗粪污染等民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中国正在治理“狗患”。 由于养狗的人不能很好地遵循社会公德,致使居民休闲的公共空间成为宠物的“公共厕所”、打闹场所。狗咬伤人的新闻屡见报端,狂犬病发病人数直线上升。数以百万计的“宠物大军”不仅和居民争夺宝贵的公共资源,还引发了邻里纠纷、社会矛盾,于是“狗患”成为新的不和谐因素。 治理“狗患”,大家欢迎。但如何治理,却有讲究。有的地方治理方式简单粗暴,遭到社会各界的批评。相反,长三角各城市注重人性化、科学化管理,将流浪犬送到民间流浪动物救助中心收容,受到市民好评。 对待动物的方式和态度,不仅反映出公民的文明素质,更折射出文化理念。如果把狗当作看家护院或狩猎的“工具”,就难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毫不留情;如果把狗当作解闷消遣的“玩具”,就难免始乱终弃,在狗年老体衰或惹是生非的时候,无情地抛弃;如果把狗当作人类最好的朋友、当作家庭、社会的一个成员,就会善待它、珍爱它、教育它,而不是放任自流、疏于管理。 人与动物能否和平共处,不仅考验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水平,更检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谐程度。还记得吗?有多少人为了“补身大计”,大吃果子狸,感染了非典?有多少人禁不住美味的诱惑,“拼死吃河豚”,丢掉了性命?多少美丽的藏羚羊倒在盗猎者的枪下? 草木有情,望春而生;动物有义,知恩图报。在奥运会等重大体育比赛中,警犬和警察并肩作战,确保赛场安全;在飞机场、火车站、海关,缉毒犬让藏匿毒品的犯罪分子闻风丧胆;在抓捕杀人逃犯时,身手矫健的警犬总是冲锋在前;巴基斯坦地震后,搜索犬成为中国救援队的重要成员;为失明的人领路的导盲犬,成为盲人离不开的伙伴……动物不仅是人类的朋友,而且是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是地球家园不可或缺的成员。 近年来,中国政府和人民在保护动物方面作了很多努力:从建立保护海龟基地,到启动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工程;从打击盗猎野生动物违法犯罪,到修建青藏铁路时为藏羚羊留出迁徙通道;从姚明“不吃鱼翅”的誓言,到少年儿童“爱护动物”的宣言;从加强对宠物主人的宣传教育,到出台政策、法规规范城市养犬……中国的动物保护事业正在形成共识,蓬勃发展。 然而,从蔓延全国的“狗患”来看,从治理“狗患”引发的争论来看,我们的社会距离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目标还很远。从这个意义上说,治理“狗患”也是一个新的契机:通过治理“狗患”,让我们重新反思公共管理、社区治理的模式,重新审视公民的文明素养、文化理念;通过治理“狗患”,让我们重新定位人与动物的关系、重新思考人对动物应当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如果我们对动物、对生存的环境能多一点尊重、多一点保护,人与自然就会多一分和谐;如果公民更加注重社会公德,如果公共管理更加人性化、科学化,我们的社会就会多一些安定、祥和。 作者:唐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