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配置的错位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11:38 南方新闻网 |
■话题 在珠海,开始有越来越多拥有大专和本地学历的学生“回炉”到职业培训学校,出现这样的现象,在大学生就业难和蓝领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大背景下其实是意料之中的事。 为什么本应“高端”的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要“回炉”再造,是高等教育的尴尬还 是就业市场的过于“势利”?其实,在最好和最适合之间,市场的选择才应该是最重的衡量砝码。可以说,“回炉”其实是我们的人才供给结构扭曲而招致市场之手无形调节的结果。用那句名言就是,会抓耗子才是好猫。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一技之长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对于大学生“回炉”现象,需要我们从教育本身和教育之外去进行反思。据珠海本地媒体报道,一位毕业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工作两年后却来到珠海一家模具职业培训学校就读,像他这样到职校“回炉”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大学生到职校“回炉”并不算新鲜事。媒体报道,上海日立公司新招的50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不乏清华、上海交大等名校学子,也照样先到职校进行45天培训。舆论普遍赞誉有加,诸如职场引导“知识性蓝领”、大学生就业观日趋理性等。其实,“回炉”对当事人来说多是迫不得已,此举意味着他们要重新学一门手艺聊以谋生,这既是现有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表现,也徒增了个人发展的机会成本。 因此,对“回炉”现象的解读不能过于乐观,这种现象较为普遍的出现,起码告诉一个事实:社会需要更多的蓝领人才,而教育体系却和社会需求脱节。 前些年,高等教育一度走向“产业化”的误区,此举固然突破了传统的精英教育的模式,具有积极意义。可本应齐头并进的职业教育却被忽视,不仅生源减少,质量也是每况愈下,相对优秀的学生,都在高考时被大学遴选,留给职校的似乎都是考不上大学的“劣等生”。 更严重的是,在制度安排上,这种歧视反而予以放大。比如教育资金的投入,国家财政向来都是尽着大学给,从来没有为高职院校专门拨款,由此又致职校的学费较一般高校更为昂贵;再如助学贷款,尽管针对所有贫困学子,但在实际操作中,似乎也成了大学生群体的“专利”,高职生并非没有需求,但终因找不到放贷主体而作罢。此外,还有师资力量的配备、教育设置的改善,职业教育均远远落于大学教育。 惟大学教育而盲目扩招,直接造成了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相对过剩;而忽视职业教育,又使技工荒蔓延,蓝领人才日趋匮乏。当接受过本科教育的学子,发现自己并不比中专生更具有优势,放下文凭学门手艺就是最佳选择,“回炉”现象才得以较为普遍地出现。可以说,“回炉”在某种程度上是教育资源的浪费,是大学生群体为教育失误而集体“埋单”。 让人欣喜的是,“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至少安排20亿元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100所高职院校,这是中央财政首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巨额投入,可以预料,“十一五”期间高职院校必然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也许,只有加大扶持职业教育的力度,大学生“回炉”这种不经济的现象才有可能避免。□王恒利 向本版投稿视为同时向奥一网投稿 《每周评论》向社会各界征稿,读者可对本地新近发生的时事、社会新闻发表评论,文章长短不限,但务求观点新颖独特,具建设性和前瞻性。欢迎赐稿,一经采用,即奉稿酬。稿件请发到nfdsbcomment@yahoo.com.cn或传真到020-87366376。 (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