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给“职业劝捐员”来点掌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11:44 四川新闻网

  今年28岁的陈淑莹是我国第一位职业劝捐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劝人死后捐献眼角膜。她要听着别人痛哭,看着别人流泪,甚至还要忍受别人的怒骂。从2003年至今,她成功劝捐96例,帮助212人寻找到了光明。(11月14日《广州日报》)

  分别以“职业劝捐员”和“职业劝捐人”为关键词在网上搜索,陈淑莹都是唯一的。可能是媒体没有把更多的职业劝捐人推到公众面前,但从陈淑莹3年的劝捐经历里,我们能

体会到其中的坎坷和艰难:遭病人家属怒骂,怕亲人朋友嫌弃,还为此抬尸一年,等等。

  3年劝捐96人,帮助212人寻找到了光明。对于陈淑莹来说,实属不易;但对于整个社会却是杯水车薪。据统计,目前我国等待眼角膜移植的病人有200万,但每年总共可以完成的眼角膜移植手术只有2500例左右,大多数人只能在黑暗中等待着。

  因此,让更多的人捐献眼角膜是一件大善事。可事实上,受观念的影响,捐献眼角膜很多人在思想上还不能接受,认为捐献眼角膜,等于让“人死了还不能留全尸”——要破除这种看法,就需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氛围,而这不是一时一力就能解决的。

  我认为,让公众人物成为劝捐形象大使,效果可能比较好。对于陈淑莹这样的非公众人物来说,劝捐容易受到误解。比如,一位病人家属愤怒地对她说:“你拿去要卖多少钱?”而且还得苦于寻找对象。相反,如果公众人物做形象大使,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此外,一个事实是,捐献眼角膜是无偿自愿行为,但实际中,会出现要求补偿的现象。对这些情况,不能一概以买卖人体器官论之,比如“有的家属连买骨灰盒的钱都拿不出来”,如果一边劝其捐献亲人的眼角膜,一边又不顾其需要帮助的现实,显然是不公平的。

  对此,能否通过一些救助渠道,不仅让捐献者献出爱心、回报社会,还让捐献者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比如,国家为鼓励公民无偿献血,规定无偿献血的公民或其配偶、子女、父母免费享受与无偿献血量等量的医疗用血。这样的做法不妨借鉴。

  -林大手(市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