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当事人细说太阳岛早期标志建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11:47 生活报

  本报首席记者 于鸿斌

  你知道大火烧掉的太阳岛餐厅吗?你还记得太阳岛上的工人疗养院吗?两颗璀璨的珍珠随松花江水远去了,但作为百年太阳岛的早期标志和一个时代的特征,却令两位历史见证人久久不能释怀,他们就是当年太阳岛餐厅的经理郑国发和工人疗养院院长颜佑卿。

  太阳岛西餐厅毁于大火

  1926年,在太阳岛的南端临近松花江边的地方,矗立起一艘油轮样的建筑,是一家叫米尼阿久尔的西餐厅。当时在中央大街68号也有一家同名的西餐厅,而太阳岛上的西餐厅是中央大街的唯一分店,由犹太人卡茨经营。在江边的这家西餐厅是一座木质装饰的雕花二层小楼,建筑面积800平方米,能容纳200人同时进餐。当时不要说中国人,就是普通的俄国人也难得到这里享受。

  建国后,这座餐厅还整体“搬”了三次家。为修建防洪大堤,数百人围着餐厅喊着号子抬楼,最后把餐厅挪动了40多米,方位也有所调整。如今,在进太阳岛斜拉桥的东侧,餐厅的地基仍然可寻。不幸的是,1998年1月,一场大火将其烧毁了,作为太阳岛早期的三大标志建筑之一(其余两个,一个是1965年火焚的尼古拉教堂;另一个是临江街上巴多娃牧场所在的建筑),在历经70余年后永远在太阳岛上消失了。

  哈尔滨解放后,米尼阿久尔改称太阳岛餐厅,因江鱼丰富,该餐厅逐渐演变成了以烹制江鱼为主的中餐厅。1976年到1979年间,一位叫郑国发、从部队转业的年轻人成了太阳岛西餐厅的经理。现年62岁的郑国发回忆说,当年的太阳岛餐厅只在每年的5月到10月开门纳客,每年的6月20日到8月20日生意最火。

  “当时,餐厅用水是一口8米深的浅水井,我接手后打了一眼42米深的地下水井,后来还建了冷库,装了升降机。偶尔也有外国人来就餐,他们一进餐厅,总是到处转转,指指点点,并小声说着。我管理太阳岛餐厅时,营业额翻了一番,旺季的时候一天就卖了3000多元钱。要知道,当时普通职工的工资只有四五十元钱,而按照现在的工资折算,一天的营业额最起码也有十多万元。”老郑说起太阳岛餐厅的辉煌,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工作成绩。

  “工疗”已经变成康复医院

  1956年,哈市建筑工人疗养院、省第一工人疗养院、哈市林业工人疗养所等与哈工疗合并,改称为太阳岛工人疗养院。合并后的“工疗”占地18万平方米,有1400张床位,两个月为一个疗养期,一年6期,从未间断。那时,能到太阳岛疗养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许多哈尔滨的老劳模、老职工都把曾经在太阳岛疗养当做一生中值得留恋和记忆的经历。也是那一年,27岁的颜佑卿成为“工疗”的首任院长。

  刚一到任的颜院长就赶上了松花江发大水,一方面要动员400多名疗养人员出院,另一方面要投入到三联码头的抗洪中。据老颜描述,当时的三联码头内有一个巨大的王八坑,坑内的水和江水相连,江水暴涨,坑水也越涨越高。那时候抗洪,根本没有干部和职工之分,大家都在扛沙袋、垒土堤,部队的官兵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上世纪50年代的太阳岛,绿化面积不到现在的一半,没有正规的道路,大雨过后,岛上大部分路段泥泞不堪。“那时候的太阳岛,大坑非常多,我们就拉江沙垫坑,夏天运费太贵,就利用冬天拼命干。疗养需要好的环境,但太阳岛到处是荒草,我们开始年复一年地植树,一种就是10年。”老颜在回忆当年在“工疗”的日子,记忆最深的就是填坑和种树。

  上世纪90年代,省干部疗养院转为省康复医院,太阳岛的疗养院年代暂时告一段落,但老人至今无法忘记当年填坑和种树时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生活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