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但愿“升学率”勿纳入政绩考核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11:58 四川新闻网 |
11月下旬,四川省将启动对各县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把发展教育纳入政绩考核,教育搞得好不好与地方政府的政绩直接挂钩,不合格者将被通报批评并责令其限期整改。(11月13日人民网) 据报道,教育督导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领导职责、教育改革与发展、经费投入与管理、办学条件、队伍建设、教育管理6个方面,满分500分。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 、不合格四个等次,得分300分以下为不合格。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将一律评为不合格:截留、平调、克扣、挪用教育经费和学杂费,或违规向学校乱收费的;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后,发生新拖欠教师工资的;行政区内学校、幼儿园仍在使用D级危房的;义务教育有关指标严重下滑的;发生学校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或师生违法、违纪,情节严重且造成恶劣后果的。应该说,由过去只注重把经济发展的GTB纳入政绩考核到把发展教育也纳入政绩考核,不仅反映了思想观念的转变,也体现了一种远见卓识,因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教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这一考核,对于规范正常的教学秩序,推动和促进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和智力支持,具有重要意义。但仅从报道看,似乎没有提及教育综合质量的评估问题(这个问题是回避不了的),也许已包涵在“教育管理”方面。因没有看到具体的考核细则,鄙人不免有几分担忧,会不会同其他有些地方那样,把“升学率”作为考核政绩的一个重要依据呢?恐怕不会吧,但愿如此。不过,既然提到了考绩问题,我还是想借题发挥一番。 这些年来,一些地方政府把“升学率”纳入政绩考核已不是什么新闻了。哪一个学校升学率高,考取名牌大学的学生多,政府开大会又是祝贺,又是重奖,否则不是严肃批评,就是校长被免职,居然某地还出现县委常委集体向全县人民道歉的咄咄怪事。由于政府的行政干预,特别是考核导向出了偏差,致使一些学校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过分追求升学率造成“学生为了‘分’,教师为了‘钱’”,个别小男孩甚至于念这样的“歌谣”:“上学苦,上学累,上学还得交学费,不如加入黑社会,好吃好喝好滋味,晚上还有美眉睡!”(11月3日人民网)许嘉璐副委员长注意到一起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最小的“大姐大”年仅8岁,竟然指挥着几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他带来的一组来自教育部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校园里发生的毒品、暴力和性犯罪不断抬头,青少年犯罪问题突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一倍以上,而且65%以上都是团伙犯罪。游戏、网络成瘾的超过20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迅速上升当中。与之对应的另一组数据则显示,36%的中学生在走进校门的那一刻,心情郁闷、紧张、疲惫、厌烦、焦虑和恐惧。中学生对学习很有兴趣和比较有兴趣的比例不到50%。由于高考竞争激烈,80%以上的学生产生了“失败者”的心态。在王永炎委员看来,这两组数据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应试教育这种导向如果不从根本上扭转,厌学、辍学的问题解决不了,会导致未成年人犯罪严重,解决起来将十分困难。”(同上)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后果有目共睹,这既暴露出教育体制(应试体制)的某些弊端,也反映了一些政府对学校考核机制方面的缺陷和问题。因此,告别“应试教育”,政府必须摒弃不切实际教学质量观和片面的“政绩”观。 最近,《解放日报》刊文指出,别把“应试教育”妖魔化。认为应试(包括高考)不是中国教育的万恶之源;素质的目标之所以任重道远,不是应试所挡,而是不全面、不科学、不准确的应试策略在缺乏有效制度设计的价值目标前彰显了它的弊端。我赞同这一看法。当务之急是政府要在转变办学理念的基础上,认真贯彻执行中央[2004]8号文件,督促学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切实改变那种重“智”轻“德”的倾向。其中,不准办重点班,恐怕是扭转过于偏重智育倾向的一条重要措施。同时要切实改变那种以“升学率”论英雄的考核标准,代之以全面、科学的评估机制。这是任何一个地方在把发展教育纳入政绩考核时必须十分重视,也亟待解决好的一个首要问题。 教育搞得好不好与地方政府的政绩直接挂钩,是件好事,但好事一定要办实、办好。当然主张勿把“升学率”纳入政绩考核,不等于不要学习质量和“升学率”,而旨在强调政绩考核一定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不是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推波助澜,因为我国的教育再也经不起无限期地折腾下去了! [作者:沈仰佑] |